毕业生故事 | 管仲焘 :人时未尽 人世还长

发布时间:2025-06-30浏览次数:10


管仲焘

“人时未尽 人世还长”


年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25届本科毕业生

所属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所属书院:大道书院

毕业去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 全奖博士

高中学校: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国际交流

1.参加2025年麻省理工学院交换学习

2.参加MARC2025并作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

3.与真理元素合作录制科普视频 获6百万+观看量

科研成果

1.以独立第一作者在机器人国际会议IROS发表论文

2.以独立第一作者在能源国际会议PESGM发表论文

3.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

校内活动与服务

组织并志愿参与学习交流分享会等活动








去启程

多年以后,面对临近的毕业,我依然会回想在轮椅上参加校园开放日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我与上科大的缘分起源于上海虹口区VEX机器人社团,在那里我认识了陈珉哲学长。他用一桩桩上科大的趣闻轶事,为我描绘出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校园轮廓,而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迫使我只好坐上了轮椅,由老师们推着,参观了上科大。轮椅上的参观是一段神奇难忘的记忆:我总会被放到最好的观赏角度无论是学校先进的设备还是极富想象力的艺术装置与展览。轮椅上的特殊视角,让我零距离触摸到了学校的未来感,也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上科大的人文关怀——那份温暖,是我最初的向往。


从轮椅到双脚,上科大校园里第一次的自由探索,那份舒展与初入学的激动,至今仍珍藏心底。上科大将生活区和教学区有着清晰的划分,且设施丰富、先进。而物质塔旁那片柔软宽广的大草坪,则是我四年来心灵的栖息地。无论是大一信息导论课上被一行行代码围困的焦灼,还是高年级时面对科研瓶颈的迷茫,只要在这片青草香旁,仰望天空,那些纷扰似乎就能渐渐沉淀,让灵感回归。

去学习

至于为什么需要灵感就要提到上科大的课程了。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虽然难度高甚至有些作业需要依靠Eureka时刻,但是整体内容在完成项目中更贴近学术前沿,更加实用。比如在概率论课上,邵子瑜老师对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之后学习概率论相关的内容的时候中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邵老师上课的画面。而邵老师时常那句引自丘吉尔的名言:“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更是如同一座灯塔,在我往后的学习与科研道路上,时时提醒我:每一次看似抵达的终点,都只是下一段征程的序章,唯有步履不停,方能渐入佳境。请允许我在这里感谢一起学习的好友们,我非常享受那些一起学习一起探讨问题的日子,你们教会我的不只有知识,还给我带来了精彩的本科生活,祝大家一切顺利。


课程以外,上科大还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刘宇老师是我科研的启蒙人。我在大一暑假加入他的课题组参与电网故障定位的项目。考虑到当时的我只有最基本的电路基础知识,不具备任何科研经验,刘宇老师对我采取了分阶段的引导。首先,他从课本知识出发向我展示输电线路的分布式参数模型的推导,并安排博士生学长指导我学习。接下来又逐渐引导我学习三相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期间刘宇老师非常耐心的带我看论文,检查我的推导,让我快速的上手科研。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不但避免了我产生畏难的心理,而且让我从科研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除了科研过程的指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刘宇老师会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我修改,告诉我如何通过图片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不但让我对自己的项目的思路有更清晰的认知,也可以更好的向其他学者表达,更能够帮助我更好的看懂别人的论文。我还受到学校和刘宇老师课题组资助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深入交流。这样的学术交流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学术前沿,开阔了视野。除此以外我还在刘宇老师电路基础的课程上将适用于我的“费曼学习法”积极分享给其他同学,不但帮助我巩固知识,还让我尝试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教于他人。

和刘宇老师(左一)参加学术会议


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陈嘉豪老师并加入了他的实验室进行机器人相关的研究。刚来的时候整个实验室还是一间空屋子。我与学长们还有陈嘉豪老师一点一点的采购设备,精心安排空间,开展实验。那种看着一间实验室从一间空屋子到装满东西的奇妙的感觉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科研上,陈嘉豪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大的自由度,允许我探索自己的兴趣并定期与我讨论想法。遇到问题时,除了给出建议,他还会主动拉上隔壁的白卫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集体智慧不但让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让我可以以更多的视角看待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陈嘉豪老师除了科研上,还对我的研究兴趣的形成有很多帮助。当我在国外准备申请,需要向读者阐明我的研究目标以及原因的时候,即便隔着遥远的太平洋,当我在申请的关键时刻拨通陈老师的电话时,他依然欣然地、毫无保留地向我倾囊相授——那些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挣扎、思考与沉淀,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照亮了我申请文书的思路,更给予了我前行的勇气与方向。

m&m Lab合影

去探索

得益于在上科大的经历,让我参加学校3+1国际交流项目时,即便是研究生课程也可以丝滑上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期一年的交流中,不仅我所选的两门研究生课程均获得了A的成绩,还有余力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与大佬交流。我还有幸与科普博主“veritasium“ 的科普视频录制,向全世界介绍我们的机器人,分享我们的最新成果。学习以外,在波士顿的生活也很丰富多彩。我也有幸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在凌晨12点打羽球,一起爬山,一起狼人杀,一起在申请季哭泣、大笑。

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除了学业,社会实践亦是我四年以来重要的一段体验。我前往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下辖的检槽乡,主要的任务是在当地小学支教。在当地,我感受到了小朋友质朴而强烈的求知欲,而我又何其幸运可以拥有我所得到的教育资源。可能一周的课程太短,小朋友们可能根本没有学会什么,但是一周的时间却又足够长,长到可以深深的扎根在我心里。我们认真整理数据并攥写报告与后来者分享,因为我们希望他们的故事可以被看到。我也希望我所做的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到他们。

参加支教

我憧憬未来的新可能,也怀念过去的故事,而这两者构成了现在的我。


上科大带给我的不仅有能力和知识,它让我见世界,让我脚下的路走的更坚定,它让我向内求索找到内心的答案。最后请让我用一个对话互勉。“Why do you want to climb Mount Everest?”(“为什么你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Because it's there.”(“因为它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