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道领航·科学报国团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
访谈对象:叶朝锋老师

前言
科道书院 领航计划 ,以激发科道学子的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培养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系统构建价值引领、思想启迪、生涯发展、社会服务“四位一体”培养体系。 在生涯发展方面,搭建学科实践平台,成立 科学报国团 ,绘制“学科-产业-国家”融合发展蓝图。
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科研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成果与突破,广大科研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践行着科技强国的梦想。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科道书院科学报国团成员,我们有幸采访到信息学院的 叶朝锋教授 ,通过对叶老师的采访,我们看到了广大党员在科研领域的先锋带头作用,目睹着他们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话篇 | 问道·求索·守初心
1
回应国家重大需求
叶教授您好,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在您的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将国家重大需求转化为各项具体的科研目标的?

科道书院
入党积极
分子
张铎
答
我们的研究主要有磁传感器研发与应用、电磁无损检测、生物弱磁测量这些方向,针对不同的传感与检测目标,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去开发最具适应性的 电磁传感与检测 手段。
我们所从事的研究总体属于典型的工科领域。要有效地回应国家发展的各类重大需求,就要深入到 技术应用的一线 ,去了解实际生产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涌现出的实际工程问题。梳理这些问题,就能看到国家发展需求,形成科研中科技突破攻关的具体目标。
比如,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能源设施、精密制造等高精尖领域,就有很多 给关键结构“做体检” 的需求,及时探测出结构的老化、缺陷等问题,来保证各种设备能稳定地安全运行。
我们的电磁阵列成像技术,就会以这些领域的需求为导向, 追求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更紧凑的体积、更优的信噪比 。


2
共同的记忆
党员,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飘扬的先锋旗帜。您有没有与同学们共同成长奋斗的特别回忆?

科道书院
入党积极
分子
何哲宇
答
我们曾经有一个项目,要研制直径小于等于9毫米的高分辨率柔性阵列探头。 要在这么小尺寸的探头上实现比较高的技术规格,难度是非常高的。 我和两名研究生同学日夜不停地坚持奋战,最终成功研制出了这款探头,进而解决了小型核反应堆关键部件检测的一个难题,这种艰苦奋斗带来的成就感,是项目成员们都十分难忘的。
我也曾带着学生们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欣赏上海的城市风貌。我和同学们漫步于 繁华的现代都市与厚重的红色历史之间 ,并一起交流人生理想、憧憬未来,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特别的回忆。


3
创新创业缘起
您是如何决定走上创新创业的战场的?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心路历程和个中感受吗?
科道书院
党员
石嘉禾
答
尽管我们团队一直以来都在面向产业需求做很多技术攻关的工作,但把自己也投身到市场化、产业化的环境前, 也是有过很多犹豫的 。毕竟我们也很明白, 学术和产业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 。
不过很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了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宝山区提供了“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政策的支持。如果项目完成既定研发任务,但没有如期获得市场化资金投资,项目结题验收。不仅给予我们充分的成果转化自主权, 更提供了尽职免责、宽容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失败的机制保障 ,让创业者敢于转化有未来市场潜力、但产业化风险高的成果。
真正踏入了创新创业之后,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研究方向和现实需求是会同频共振的,产、学、研、用是会互相影响、深度协同发展的。把科研和创新创业融合,会 促进我们真正地把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踏踏实实地落在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上 。


4
创业道路感悟
您对于未来也想走上技术型创业道路的同学,会有什么建议想要分享?

科道书院
入党积极
分子
张铎
答
其实谈不上有什么建议。我就简单分享一点体会和感悟吧。
首先,要尊重价值规律,要学会用 第一性原理 来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产品。
其次,对于技术型创业的人来说,一定是不能只迷信技术优势的。 在强大的市场力量面前,任何的技术壁垒都终将不复存在。 不断创新、不停更好地满足客户最真实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要有同甘共苦、进退与共的意识。 要能喊出“跟我冲” ,而不是只会喊“给我冲”。

青年志|寻光·承志·续华章
张 铎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作为科研人员不仅要紧密联系国家需求,还要具备实际的应用视角,才能在技术研究中产生真正的突破。科研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更是实践中的创新与应用,如何将国家的重大需求转化为科研目标,需要我们时刻关注技术的前沿和应用的实际需求。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与产业、市场对接,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作为未来的技术型创业者,我们不仅要有技术的深度,还需要具备更高的市场敏感度与团队协作精神。技术和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本身。这些经历和思考都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这些经历和思考都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何哲宇
在对老师的采访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其从科研攻关者向创新实践者跨越的勇气与智慧——既清醒认知学术与产业间的鸿沟,又以战略眼光借力“拨投结合”政策化解转化风险;既以国家需求为锚点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又依托“尽职免责”制度在建立容错边界,积极向未来探索。这种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创新势能、让科研方向与现实需求同频共振的实践,既彰显了科研工作者“顶天立地”的担当,更印证了“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必然生长于国家和人民需求的土壤”这一深刻洞见。
石嘉禾
技术理论在实践落地时,很多在理论分析中被近似、简化的细节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影响,在仿真验证阶段“用之不尽”的超级计算机处理器和内存计算资源也需要被简化压缩到嵌入式芯片的有限资源。如果说科研是“从0到1”的技术突破,那产业化需要完成的,就是“由1到10、100、……”的技术普惠,不管是哪个阶段,都是充满挑战和荆棘的。叶教授的言传身教,可以说是共产党员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精神的良好示范。
一批又一批的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他们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科研攻关目标 ,推动着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愿更多的党员在科研征途中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科技创新的壮丽篇章,共同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图文来源、编辑:科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