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AI荣誉项目“吸氧计划”系列活动上线啦

发布时间:2025-03-24浏览次数:10

1



活动历程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塑科技与社会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24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首届AI荣誉项目。该项目聚焦大模型、机器人、AI芯片等前沿方向,以加快课程修读进度、提升课程修读深度、一对一优秀导师指导、提速学术科研能力、拓展全球视野为培养特色,重塑课程体系与科研实践生态。学生在学院教授团队指导下将开展前沿研究,做出能够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发展的工作,力争在知名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创新成果。


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为项目启动大会致辞。他强调人工智能在未来科技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鼓励同学们要勇于探索、迎接挑战。副教务长、信息学院院长虞晶怡希望同学们能通过AI荣誉项目这个平台深度学习、加强交流、快速成长、贡献智慧与力量。信息学院副教授、AI荣誉项目负责人范睿及AI荣誉项目导师、学生等参加了会议。


启动大会


为打造学术共同体,信息学院同步推出包含学术沙龙、团队建设等多元活动的吸氧计划。2月27日,学院举办首期学术沙龙。在新闻分享环节,项目负责人范睿引导讨论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学生围绕AI决策边界人机协作伦理等议题展开思辨。在学术分享环节中,程子彧同学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的分享,介绍了该模型的工作原理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分享了自己在强化学习领域的学习经验。随后,程子彧还展示了一个可视化的视频,介绍了DeepSeek R1中强化学习的应用,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屠可伟教授针对强化学习适用场景的总结,搭建起理论通向实践的认知桥梁。

程子彧同学做分享

范睿教授做引导讨论


AI荣誉项目在春学期将定期举办学术沙龙等特色活动,构建高频次、多层次的师生对话机制。

2



师生交流

启动大会激发了大家对美好未来的规划与憧憬,师生感触颇丰:


蒋卓昕: 这次与教授交流印象最深刻的话题是How to be a good researcher。首先,research和平时的学习不一样,它是一个需要不断训练的过程,其次,a good researcher不只是去完成一些布置下来的工作,而是要学会propose an idea,无论是关于新技术还是新理论,都要有一个创新的点,最后,是关于相互之间的communication,一个好的idea可能就是在不经意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教授们毫无保留的分享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期待之后的活动!


夏博扬: 有幸与人工智能荣誉项目的同学和导师们见面,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交流热情。我深受老师们启发,也倍感激励,让我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期待。我希望未来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计划多阅读文献、拓宽视野,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才。


杨子烆: 项目启动仪式上,我最深的感受是要放下功利心。从老师们的发言举例中,我发现很多优秀的idea经常来源于不经意间,过于执着的追求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其次,要培养发现新问题、新方法的能力,比起工作能力的提高,科研更大的意义可能是接触更多前沿事物,开拓视野,这也需要我们增强沟通能力。最后,关于未来的方向,很多老师都建议多尝试,不急于确定,而我也在为未来的发展迷茫着,寻找着兴趣、特长、创新和实用的平衡。我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阅读一些文献,为参与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戴佳文: 听取了教授们的分享,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们关于科研态度的建议。他们强调不要抱着功利的心态去做科研,而是要专注于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发挥自身的天赋,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之后,我计划自学一些必要的知识,如人工智能和强化学习,锻炼编程能力。2025年春学期,我将正式加入赵老师的无人机小组,与组内的学长学姐交流经验,向他们学习。在学习与科研的过程中,我将逐渐深入了解大模型和无人机领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确保科研工作不仅有意义且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我的能力。


齐奕婷: 我很荣幸参加了AI荣誉项目启动大会,不仅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还得到了教授们宝贵的建议。他们强调了深入调研现有研究、选定合适的研究课题、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科研中的关键作用。在这个项目中,我将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索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希望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未来,我会积极参与项目组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同学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进展,寻找合作的契机。此外,我还会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境轩: 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各位老师关于如何做科研和成为好的科研者做了精彩的分享。印校长教导的“要做有用的研究,更要做有意义的研究” 以及邵子瑜教授讲的“对于每个科研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切入点,要多问一个问题,多做一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授们的分享让我对要做什么的研究,如何做好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黎亚轩: AI荣誉项目启动会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大大增进了我对科研的理解。一个优秀的idea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经过大量地积累和思考,最终水到渠成的。对于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在科研时应该首先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以及这个idea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一味地灌水,paper应当是在大量思考和实验后的思维结晶,而不应该功利和急于求成。AI荣誉项目的老师们给出了很多令人受益匪浅的建议,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方向。


叶昰钊: 能够加入人工智能荣誉项目,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大学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知识,但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得以在这里与优秀的同学和教授交流,深入学习新技术和新理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项目启动会上教授们关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的分享。科研不仅是完成既定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学会提出有价值的idea,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理论,都需要创新性的思考。同时,交流与合作在科研中同样不可或缺,许多好的想法往往在思想碰撞中诞生。教授们的经验分享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决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张行行: 在AI荣誉项目的启动会上,顾老师关于科研三重境界的深刻阐述,如晨钟暮鼓,叩击心灵。我愿以此为指引,从第一层境界的起点出发,循序渐进、戒骄戒躁,逐步迈向科研的最高境界。在未来的科研旅程中,我希望能够以平和的心态,以耐心为舟,以坚持为桨,于细微处探索,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行稳致远。


熊章智: 在这一次活动中,教授们关于怎样的工作是一篇好的工作、如何成为好的researcher等科研相关的核心问题方面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印校长和虞院长的发言也发人深省。我很高兴能够成为该班的一部分,也对未来的科研之路感到兴奋。这将会是一趟怎样的旅程呢?


俞喆川: 在未来的科研中,要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要对问题有自己的深度思考,要能够综合各领域的知识包括哲学伦理自然通识;未来计划快速地尝试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自己可能的研究方向,在近期先通过自学对科研基本知识进行补充。


程子彧: 要多和老师学长交流,多去实验室自习。计划2025年春学期跟上一个学长(VR方向)的进度,寒假期间和老师咨询应该学习什么方向,并且把学长之前布置的任务学完。


王安瑞: 作为一名大二CS专业的学生,能够参与这个AI荣誉项目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一和大二上,我按部就班地完成cs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还没开始学习AI相关的深入的专业课程,所以在加入AI荣誉项目后,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提前自学或者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我感到有些许压力,但这也鞭策我努力学习,以融入这个优秀的群体。寒假期间,我接触了机器学习和AI的入门课程,这些基础知识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和热情,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领域的魅力与复杂性。从基本的supervised learning algorithm 到神经网络的初步应用,每一步学习都在拓宽我的视野,也让我感受到动手的乐趣。正如项目导师范教授所说,研究是一项既重要又具有挑战性的技能,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方向。在新学期的开始,我将多与导师沟通,通过参与一些小项目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并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研究的潮流和趋势。未来我深知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我能够在AI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荣誉项目将是我通往未来目标的重要起点,我期待与各位导师和同学共同成长,开启这段充满挑战的学术旅程。


3



AI荣誉项目导师寄语

李权教授: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送给AI Honor Program同学们几句我最喜欢的典故或话梗,与君共勉:一个音乐家说的,“我从六岁开始练琴,每天练习几个小时, 不间断地练了几十年,如今那帮家伙竟然叫我天才。”龟兔赛跑的神话现代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兔子都开始不睡觉了。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只羚羊醒來,知道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不然就会被吃掉,每天早晨都有一只狮子醒來,知道一定要扑上最慢的一只羚羊,不然就会饿死,不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你最好快跑。世界是公平的,做科研和很多事情一样,好的科研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对结果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对我们这些学生学者来说,每年若干次的论文deadline,也让我们体验一下战争的感觉,野蛮一下我们的精神和体魄,对物种的进化很有好处。要不然,“天下承平日久,民众久不识干戈。” 大难来时,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


赵登吉教授: 希望你们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学习和科研状态,这个状态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有一个表象:就是在你吃饭、洗澡甚至做梦的时候把一个困扰了你很久的问题给解了。


邵子瑜教授: 现代人工智能是“高徒出名师”的领域,期望同学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挑战自我,探索未知,成为数理精通、软硬结合、文理相济的创新型高徒,用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马月昕教授: 同学们永远不要焦虑于当下的选择是否正确,只要能学习新的知识、拓宽新的眼界、有新的思考,这些积累总能在将来某个时候给你正向的反馈。大家都还年轻,要保持好奇心、探索欲、以及认真的态度,做好当下的事情。时代在变、人生阶段在变、所从事的事业都可能在变,但是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拥有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所有的变化。


杨思蓓教授: 在这个学习之旅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深入探索AI边界,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挑战。享受每一步的过程,并用你们的创新创造影响。期待见证你们的成长和成功。


江智浩教授: 信为疑之余,疑为信之本。希望大家对于自己研究的问题多想,只有经过充分质疑,才能保证研究问题是有用有意义的。


石野教授: 学好数学,理解AI、优化AI、掌控AI,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