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十年一剑,勇创“一流”

发布时间:2023-04-12浏览次数:3722

这是一所“年轻”又特殊的小规模大学。


2013年9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学正式建立,成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小而精”、体制活、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成为了这所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鲜明标识。


这是一所“实力”与“活力”兼具的一流大学。


2022年备受关注的全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上科大成为新增的7所高校之一,也是上海唯一新增的一所“双一流”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此时,距离上科大成立,还不足十年!上科大一举成为“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是上科大始终倡导并践行的育人理念。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也使学校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


十年中,上科大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学科发展、创新策源、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


《上海教育》杂志2023年4月1日刊特别推出《上海科技大学:十年一剑,勇创“一流”》专题报道,探寻这所不一般的大学十年铸一剑背后的一流创新之路,并独家专访了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


图片
图片


全新电子刊让你先睹为快!


扫码了解专题详细内容!

图片

  


《上海教育》杂志专访

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

图片



创新致远,研究赋能



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国家、为上海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上海教育》:建校十年,上海科技大学从创校伊始就明确定位于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这所大学的成立与存在的初衷是什么?又为何落地上海张江,有何深意?


印杰:十年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迫切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图片


两个高地的基座,离不开研究型大学的贡献。时代需要中国高校有差异化发展,除了部分“双一流”高校成为国家创新重要策源地,也涌现出一批地方创新型研究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就是这样一所具有“小而精”、体制活、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特点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


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都将上科大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支持上科大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科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深度参与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而上科大之所以落脚上海、落地张江,本身就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就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国家、为上海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2013年开始办学的上科大,踏准了时代的步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了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5年,上海将科创中心建设列为“一号课题”,张江科学城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


学校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中科院各研究所开展专家互聘、学生共育、科研资源共享、大科学装置共建、重大课题联合攻关。


学校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诸多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上海教育》:上海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做了哪些探索性举措,有力保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始终位于创新前沿?


印杰:首先,科教融合是上科大的办学基础和核心特色之一。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


简单来说,我们一方面鼓励教授原始创新,一方面承担国家任务。


学校保护教授们以兴趣为主的研究,因为这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源泉。


高校教师应以教学与科研为重,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也能不断涌现出新的发明与原创成果。


同时,我们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主动承担重大创新任务,以一流科研平台引才聚才,有组织科研促进“双一流”建设。


比如学校主动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的建设在2022年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等。


围绕大设施的建设任务,学校组建了一支以顶尖科学家引领、学校青年教授和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大科学装置集群的逐步开放也将吸引更多的一流科学家汇聚上海。


图片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对于国家创新至关重要,上科大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形成两大特色。


一是注重高价值专利培育,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的培育、重视申请和维护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


高质量的专利培育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上科大25%的专利已实现转化。


二是成果要进入市场。


我们建立一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队伍,帮助创新成果进入“产品”阶段。


比如学校战略布局“创业与管理学院”,旨在推动“教育、科研”与“创业”结合;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全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


上科大实现了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许可合同金额榜单前十之列,学校专利许可合同总额超过60亿元,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孵化出近40家科创型初创企业,早期创业融资额超14亿元。

图片


坚持把高水平人才队伍作为“第一资源”,通过顶尖科学家带动青年英才团队建设


《上海教育》:建校十年,上科大如何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平台和环境?


印杰:我们坚持把高水平人才队伍作为“第一资源”,坚持常任教授制度的引才育才标准,通过顶尖科学家带动青年英才团队建设,促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学校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做法,立足中国高校实际,全面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而非人才“帽子”数量,注重科研水平而非成果数量,注重科研原始创新与国家战略的契合,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


这个制度以6年为一个考核周期,通过专业领域国际同行评价的方式,对每一位教师给出相对准确、合理的结论,而不是以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来量化考核。这种长周期、国际评价的办法,能有效地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高水平。


学校坚持面向海外选聘常任教授,常任教授队伍呈现梯队化、年轻化、国际化的特点,其中近1/3入选国家和上海市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84%为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95%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图片


我们认为,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还有赖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使用,不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有光环的权威身上。


我们必须给青年一代提供宽松的环境、肥沃的土壤,不能多苛求少放手、只使用不培养。学校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并给予科学的、可持续的教学科研资源和高水准事业发展平台,确保青年学者的长足发展。


经过十年建设,学校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战略科研团队的中坚力量,学科交叉融合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


2016年以来,学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发表论文77篇,其中20篇是以助理教授为主的青年学者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显示出强劲的学术潜力。


学校始终将培养本科生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实打实地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科研能力的人


《上海教育》:上海科技大学尤为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要多做研究。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毕业生质量都受到国内外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那么,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着怎样的设计与特点?


印杰:首先,我们将培养本科生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本科生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


图片


为此,我们重点明确教师的职责。在上科大,常任教授必须要给本科生授课,积极参与本科生培养,要“上硬课”(强调基础课程)。


原则上每位教授应每年至少开设1门本科生课程。同时,教授有着双重职责,既是学院的教授,负责教书;又是书院的导师,负责育人。


其次,要实打实地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科研能力的人。


上海科技大学以培养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我们在本科生期间,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除了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理论之外,还适当前移研究生教育,让他们早点接触研究、介入研究,参与到科技前沿的项目中去。


上科大的学生大三、大四时就能修研究生课程。


在研究生培养上,我们注重让研究生“在科研中成长”。


学校结合“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


同时也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


我们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等,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


图片


目前,学校63%的课程采用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82%的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前进入实验室,平均每周科研实践时间超过6小时。


60%的研究生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


近三年,我们有近80%的本科毕业生往国内外进一步深造,45%首届本科生即将完成博士阶段学习。这充分体现出我们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学生愿意研究、喜欢研究。


第三,全方位探索国际化培养,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合作的国际交流项目。我们要求学生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自然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环境。



每年,学校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推进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目前学校已经在与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高校合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拓展与其他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力争本科生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数至少达到50%。

  

图片


高水平学科是上科大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教育》:上海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不求“大而全”,而是遵循“小而精”和“特色化”的学科建设思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学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布局学科重点建设方向?


印杰:高水平学科是上科大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围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办学使命,以学科建设牵引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发展。


学科建设“小而精”和“特色化”,聚焦新材料、新能源、人类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布局学科重点建设方向。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优势学科群,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大科学中心、2060研究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等新学科增长极。


同时,学校深度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张江、临港和广州等国家实验室开展深度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培养从事前沿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的高层次、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成为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次入选一流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集全校之力、发挥跨学科优势加以建设的。


作为学校的核心建设学科,它已经体现了教学及科研与光子大科学装置应用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在功能材料、生物大分子材料、拓扑量子材料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3年4月1日刊,记者:徐倩)


本期杂志还推出《办研究型大学 树创新型标杆——上海科技大学十年发展纪实》《上科大OTT:“双创实践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两组报道。


划重点:


看上科大如何——


充分发挥“科教融合”基因优势。作为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科教融合不仅是上海科技大学的教学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组织形式,更是基本的办学体制和重要的治理结构。


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上科大给自己定下的办学使命。建校10年来,学校深度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牵引高质量发展。


“学研+学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科大打造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帮助学生探索志向和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的科学引领者、技术发明者和企业创办者。


科学评价支撑师资高质量发展。上科大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科学创新规律和一流大学发展规律,坚持用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发展平台、用科学评价和管理制度吸引和集聚人才,助力人才长效发展。


图片


更多精彩内容

请见2023年4月1日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

感谢您的关注!




本组专题采写 | 《上海教育》杂志 陈之腾、徐星、徐倩

编辑 | 王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