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记忆 | 侯剑锋:在逆境中快速成长

发布时间:2022-07-18浏览次数:18268


图片

个人简要介绍




侯剑锋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2届硕士研究生


课题组:

上科大信息学院智能信息与决策实验室(IID Lab)


导师:邵子瑜教授


高中/本科母校:

合肥一六八中学/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在校荣誉:

2022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22年上海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毕业去向:

蚂蚁科技高级无线开发工程师(阿里巴巴头部人才计划)





 前言 


在上科大信息学院这宝贵的三年时光是我求学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三年中不断走出舒适区并在压力中坚持前行的磨砺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惟有在逆境中方能快速成长。”



 勇敢走出舒适区 


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读本科期间,我基本算是在顺境中成长。因为热爱编程和系统开发,我能很快地掌握软件工程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要点,最终在大四刚开学的时候顺利地拿到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此外,我还担任了同济大学谷歌俱乐部主席一职,带领团队参加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多次获奖。


图片

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现场决赛


最终我选择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读研,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 我早在大一的时候就机缘巧合的了解到上海科技大学。它国际化的学生培养模式深深的吸引了我。另一方面,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同济资深教授向我推荐了上海科技大学的邵子瑜老师。他认可邵老师为每位研究生量身定制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课题的培养理念和实践体系。于是我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怀揣着对于研究生生活的憧憬,来到了上海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逆境中沉淀反思:课程篇  


研一上学期一开学我就受到迎头痛击。 上科大信息学院的课程非常硬核,再加上和国际接轨的沉浸式中英双语授课环境,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更让我沮丧的是我本科的数学基础,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以前的我课程学习不够系统,更没有时间管理技巧和定期的总结反思习惯,这才导致了我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上科大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高强度要求。


幸运的是,导师在课程学习方面给予我耐心而充分的指导。既包括“慢慢来,比较快”的学习理念,也有非常实用的经典教材点评以及差分阅读学习法等,让我能够沉淀下来,戒骄戒躁,不急不慢的巩固基础。特别地,为了巩固数学基础,提升数学建模和分析能力,我还去旁听信息学院本科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这门课让我领略了概率统计之美,也熟悉了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各类应用。上完这门课我才真正明白IID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理念,即培养桥梁型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使得学生能以有性能保证的算法设计为核心,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的联系起来,成为数学与工程之间的对话者。我也更能体会导师当初设计IID实验室名称的初衷。IID本身是智能信息与决策的英文首字母大写,在概率统计里则是独立同分布的意思。在学生培养阶段,独立同分布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量身定制能够最大发挥学生潜能的前瞻性研究课题。 而在学生毕业阶段,独立同分布则意味着在接受科研训练以及科研软技能培养之后,每位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理想工作,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我也非常期待自己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由此IID(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成为彼IID(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inguished)!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后,我开始找到了课程学习的节奏感,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大挑战:进组做科研。


  在逆境中奋起直追:科研篇  


作为科研小白的我,很开心每周都能获得导师一对一的悉心指导,学长学姐们也都热心地给我答疑解惑。在这样积极友好的氛围中,我逐渐学会了阅读论文,做领域调研、文献综述,进行系统建模并不断激发新的科研想法等。 我和学长学姐们一起讨论科研难题,为了投顶会共同奋战到凌晨,在那些日子里我虽然感受到了科研的艰难,但我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非常感谢导师根据我的背景知识,过往经历以及个人兴趣为我量身定制了前瞻性的科研课题“基于边缘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设计”,让我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出有意思的科研成果,在为数字时代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无障碍设计和适老化设计方面添砖加瓦,践行“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除了科研专业知识方面“硬技能”的指导以外,导师还经常和我们分享科研“软技能”的培训。我从中受益最多的是时间管理技能。过去的我太过自由散漫,做事没有规划,忙起来的时候我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变得一团混乱。导师给我们专门进行了时间管理上的系统培训,这对当时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我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技能,慢慢地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变得井井有条,即使面对繁重的任务我也能从容应对了。


另外一个让我受益良多的科研软技能训练是作学术报告。第一次在组会上作学术报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把一个小同行的科研工作清晰流畅、深入浅出的讲给大同行的听众是多么地困难。很幸运,导师给了我们很多的思维训练和实用技巧,锻炼我们成为更好的讲者。例如,导师要求做国际会议presentation的时候,至少练五十遍,保证讲的时候非常清晰流利,绝不回头看屏幕,目光始终面对听众,通过遥控器翻页。除此之外,导师还要求一个工作要准备四个版本的演讲内容,1分钟的电梯聊天版本,5分钟的大会会场社交版本,20分钟的大会正式报告版本和60分钟的长报告版本。在导师指点下完成这些训练,有效地提高了我作学术报告的能力。


图片

DDL就是生产力,赶稿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凌晨五点的日出!


每年寒假回家的时候,导师还推荐一些职场类综艺节目,例如“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让我们在欢度春节的空闲之余认真观看后做出思维导图和总结。等放假结束回学校的时候大家一起在组会上互相交流做事与做人的心得体会,每次我都受益匪浅。


不得不说导师对我们的要求的确是非常严格的,在实验室的科研时光并不轻松,无法慵懒和躺平。我一开始还觉得被批评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后来我才明白,导师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批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进步。因为导师一直认为,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no excuse。与之相反,如果是走出舒适区追求进步,在能力范围之外探索导致事情没做好的话,导师还会鼓励和激励我们。当我们得到导师的鼓励和夸奖时,这种正反馈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慢慢地我越来越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也终于能够理解闻过则喜的感受。在正负反馈交替的闭环过程中,我坚持沉淀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课程科研之外,导师也是我锤炼品格和意志力的引路人。来上科大报到的时候,导师推荐了三个视频给我看。第一个是200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Randy Pausch教授的最后一课,感人至深,鼓励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follow your heart。第二个是2005年苹果公司创始人Steve Jobs 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朴实无华, 鼓励我们开放心态, 走出自己的道路和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Stay Hungry,Stay Foolish。第三个是JFK的登月演说,激荡人心,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我们为什么要登月,不是因为它容易,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很困难), 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树立起“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奋斗意志。观看这些视频非常有启发,在学业最困难的时候不断重温这些视频也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力量。


图片

与导师邵子瑜教授的合影


非常感谢上科大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培养和提升自己,感谢导师三年来给予我春风化雨的教诲。同时我也感恩一路以来助我进步的所有老师们,以及陪伴我奋斗的小伙伴们,是你们成全了今天的我。衷心地祝愿上科大越办越好,祝愿各位小伙伴们前程似锦!最后以我喜欢的四句话结尾作为祝福,送给大家:


愿君不为生计走,

愿君不为稻粱谋,

愿君终遂平生愿,

愿君忘却世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