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蝉鸣不止的夏天与炙热的青春说再见! 6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举行了2022年毕业典礼,这是一场简单却隆重的毕业典礼。通过线上和线下、主会场和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全体师生和家长们一起相聚“云端”,共同见证这一难忘的时刻。
“开放日那一天,是我们相遇的起点......”下午13时,在国际会议中心,轻柔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播放起SISTOR们原创的毕业视频,也拉开了毕业颁证仪式的序幕。镜头带领大家回到了入学前,回到了那个初秋第一次的相遇,一桢桢画面串联起在校的记忆碎片,是炙热的青春,也是成长的缩影,终于要毕业了。
在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浩宇教授的主持下,毕业颁证仪式正式开始。信息学院执行院长虞晶怡教授上台致辞。虞院长表示,2022届毕业生是上科大建校以来最特殊的一届,求学科研之路经历了两次疫情的冲击。在艰难的日子里,大家有过惊慌,有过悲伤,也曾试图逃避,但是更多的却是直面问题,重拾镇定、勇气和希望。虞院长寄语同学们,即使走出校园,也不要忘记SISTOR的传统与骄傲——在认识到理性有限性后,积极的、批判性的、建设性的参与讨论;同时保持同理心,懂得倾听不同的声音,包容不同的观点,做到互尊互助,共同进步;更重要的,坚守SIST的基石-诚信。最后,虞院长祝愿同学们在人生的新篇章里,得自我,得自由,得自在!
在上科大“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的培养体系下,信息学院的学子都深知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有幸,本次毕业典礼邀请到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博士来作主旨报告。胡江博士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到未来文明的历史脉络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们时代与文明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责任。胡江博士从过来人的角度寄语同学们,要感谢家庭,致敬学校和社会的赐予;要走向社会,了解和适应社会的竞争;最后,还要不断地拓展自我,找到从就业到敬业的能量场。
聆听完前辈们的分享,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颁证环节。本次颁证环节,学院有幸邀请到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赵建龙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胡宏林教授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李国通教授一起为毕业生颁发证书。本硕博学生个个精神抖擞,迈着坚定的步伐,气宇轩昂的走上讲台,双手接过来自学院领导们和特聘教授们颁发的毕业证书,并合影留念。相信这也是每位毕业生心中最神圣、最庄严的时刻。在这场特殊的毕业颁证仪式上,还有很多校外的毕业生受疫情影响无法前来参加毕业典礼,为了不让大家留有遗憾,学院在短时间内使用元宇宙“黑科技”设计了一场生动有趣又温馨的“云颁证”。通过将校外学生的照片进行渲染,生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虚拟形象,代替校外学生完成毕业颁证仪式。
热情的季节,最盛大的告别,总少不了来自同窗的诉说,校友的祝福和老师的教诲。巧合的是,今天的学生代表全为女生,他们有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代表胡雯漫和朱昳慧,还有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代表王星光和2019届校友代表,目前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臻。她们分享了自己与上科大的故事,在上科大的成长之路。从她们的故事中折射出现在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虽然故事各有不同,但他们纷纷表示在上科大收获最大的并非书面知识,而是通过点点的努力和汗水所磨砺出的坚韧心智、通过科学训练培养出的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胆识。在现场,张玉瑶老师和傅旻帆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上科大的成长以及所思所想。傅旻帆老师还带来“隐藏节目”--由老师团队跳的《本草纲目》,赢得现场掌声一片。
千万言语在这一刻都化作了一种感动,一种勇气和一种鼓励。星河为路,此去乘风,祝愿所有信息学子能带着在上科大获得的勇气,毅力和坚持,在各自的行业发光发热,青春永不散场,归来仍是少年。
信息学院2022届毕业生去向
信息学院2022届预计毕业252名本科毕业生,截至目前,约25%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前往境外攻读研究生,所获offer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约57%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18%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去向包括小米、中国电信、建设银行、溢达集团、叠境数字科技、英飞凌、上海控安、岱悟智能等国内外知名单位。
学院今年共有109名硕士毕业生。约16%的同学选择境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农工、香港城市大学等境外知名学府。约82%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去向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微软、腾讯、AMD、华为、英特尔、中国电信、联想集团、高通、台积电、中芯国际、壁仞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学院35名博士毕业生中,4名选择图宾根大学自动视觉组、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乔治海森大学等优秀科研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31人选择直接就业,去向包括华为、AMD、英特尔、中芯国际、腾讯、阿里巴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高新技术研究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