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高质量的'3+1'(即在上科大学习三年,在海外名校学习一年)海外访学计划为在校本科生们提供了在世界名校全方位的学习生活体验。这一期我们收集了往届信院本科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昵称为伯村)的访学体验。一起来看看吧!
1. 聊聊学术方面 --by 许腾(CS专业)
我重点关注EECS学科在UC Berkeley的学术体验,尤其是CS同学在Berkeley的体验。
伯克利的交流项目数量众多,比如BISP,BGE等,从校级到院级均有举办交流项目。信息学院的同学参与派出的项目名为GLOBE (Global Learning and Outreach from Berkeley Engineering),隶属于工学院(Berkeley Engineering),挂靠UC Berkeley Extension,学生录取后属于独立的类别(Concurrent Enrollment Student,下称“交换生”)。作为我校规模最大,派出学生数量最多的交换项目,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信息学院的学生参加。每个学期,项目都会为我们提供一些EE或是EECS的课程。对于EE的同学来说基本可以满足选课需求;对于CS的同学来说,如果此前在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取得过良好成绩,以及在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可以选修部分比较基础的EE课程。此外,每学期均有一门EECS交叉课程,比如机器人(Intro to Robotics)、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等,也可考虑选修。这些课程我们不需要等待课程列表清空,便可直接录取。
在这些课程之外,也可以尝试选一些CS的课,由于CS课程学生人数众多,所以还是有很大概率扩增选课人数上限,也有一定几率成功选课。同时,与CS相关,但由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也值得纳入考虑范围,比如数学(MATH)、统计(STAT)、数据科学(DATA)等课程。在满足我校与UC Berkeley的选课及学分转换规则的情况下,如有兴趣也可以考虑众多其他院系开设的人文、社科、商科课程,想必这也是EECS学生不可多得的经历。
在课程方面,在经历了上科大长时间的培训后,基本上初来乍到也不会感到有任何的不适应感,尤其是学习过上科大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课程后,我们也对Berkeley的课程任务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Berkeley,课程结构也是基本相似的,分为正课(Lecture)、讨论课(Discussion),部分课程还有实验课;作业方面,同样分为书面或编程作业、Project。课程信息传递使用课程主页、Piazza、Gradescope等,也早已是大家熟悉的形式。在成绩方面,Berkeley的给分形式与上科大基本相同,但在考试中部分学科平均分同上科大相比偏高。
课程以外,就没有统一的经验可言,而是更需要大家主动探索,包括参与学术讲座、学术社团、竞赛小组、加入课题组等。总体来讲,Berkeley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学术资源,不过都需要自己发掘,主动收集信息,即可有所收获。
与Clark Nguyen教授合影
2. UCB的Project --by 张甘霖(CS专业)
在伯克利的课程学习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几乎每一门课程都会有一个期末project,内容并不局限于课程相关的知识,而是希望能够以课程涵盖的内容为落脚点,向更深层次的知识结构去发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我们对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挖掘能力。在UCB学习过程中,我有了更多与世界各地优秀同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身上的蓬勃的朝气与探索精神给了我不少鼓舞,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在2019秋学期中,我选择了《机器人导论》、《概率与随机过程》、《数值分析》三门专业课程,其中机器人导论这门课程的期末project要求我们基于课程lab中涉及的三种机器人(Baxter、Sawyer、Turtlebot)设计完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在与其他四名同校队友多次讨论后,我们决定将project聚焦于使用机器人画出一个人物肖像。从确定方向到最终完成,这个project总共花费了我们两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设计算法、调试硬件,我们最终设计出了一套从零开始、与现有路径规划方法不同的控制系统,同时完成了一个关于人脸识别的神经网络训练,最后的成果从理论到实现体现的深度与完备性之高,以至于有助教私下跟我们表示对我们成果的惊讶,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结束后,我们用机器人画了一幅课程教授Shankar Sastry的画像作为礼物送给了他。
《概率与随机过程》这门课被UCB本校的同学评价为EECS最难的几门专业课之一,每周会有一次书面作业以及一次python算法实践的lab,这也是我在交流期间课余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门课。不过幸运的是,在上科大信息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我们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十分充实,为我们建立了贝叶斯思想的基本认识以及概率统计的扎实基础,使得我在随机过程这门课的学习中对于随机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这门课的期末project同样也十分有趣,我们选择了模拟城市道路交通作为我们的主题,利用泊松过程模拟了车辆进入、离开道路,车辆在道路中的行驶与拥堵,红绿灯对于拥堵的影响等等,并最终制作了一个动画演示的demo,提出了我们对于引起城市拥堵的相关思考。
最后,再次感谢上科大对于我们的培养,正是由于上科大与国际接轨的前沿且专业的教学体系,我们才能够快速适应国外的学习节奏,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汲取专业知识。同时感谢学校的交流项目,给了我们本科阶段在海外学习的机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投入到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去。
3. UCB的课程和教授 --by 郭弘成(EE专业)
在伯克利已经完成了二分之一的交换时光,我认为这一年将会是充满挑战而又收获良多的。从正式踏进伯克利大学的校门开始,我就开始亲身感受着这里的文化交汇融合,学术交流的自由氛围。
伯克利大学不愧于是加州大学校史最悠久的老牌名校,最让我惊叹的便是巧妙而成熟的课程设置。每周的教授讲座、讨论课、实验课,乃至学期末的项目,都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讨论课解答了我在讲座上的很多疑难,实验课又从实际方面再一次印证,而每周的作业题目又能引导我思考关键的知识要点,虽然课程的形式平平常常,但课程精巧的设计却能够让我真正理解我学到的知识,引导我更好的思考。我认为这是伯克利历史悠久的优点所在,使其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断完善课程。
伯克利的教授和上科大的教授们一样,都十分愿意和我们交流,比如我上学期上过的EE140课程的教授就表示他会将办公室的门打开,只要学生看见门开着就可以进去,无论是解答疑问或是谈论任何话题,他都会很高兴的和你交流。还有的教授上课十分风趣幽默,经常引得教室里哄堂大笑,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我很快适应了在伯克利的生活,融入了课堂里。
总体来说,伯克利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这里的课业压力着实不小,但我也感觉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也收获了很多成就感。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要轻易放掉身边的机会,努力抓取,只要你想,你就能离梦想越来越近。
与教授Kristofer Pister合影,右一
4. 行在美国 --by 方舟扬(CS专业)
虽不是第一次来美国,但呆这么长时间还是头一遭。我以为一段理想的人生是能够读过几本书,走过一段路,遇见一些人,进而对世界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国之行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我喜欢登山,圣诞前夜,我和同学一起去“午夜登山”,在山顶看到群星闪耀,远方的灯塔和航船闪耀着微光。冬季的寒风从浩瀚的太平洋上吹来,蒸腾的汗水在眼镜上凝结。
与登山同伴合影,左二
跨年夜,还没回家的同学每人带一道菜一起聚在一起跨年。一口红酒一口啤酒吃着各样奇怪的食物,也竟有些家的感觉。旧金山的烟火依旧绚烂,烟火声中寄托下一个十年的期许,回程地铁上人们兴奋地向陌生人高喊新年快乐。
与同学于旧金山留影,摄于2020年新年,右上
寒假尾声和同学相约滑雪。雪场的滑雪者大多热衷搭讪,没聊两句就能发出爽朗的笑声并猛拍你的肩膀。晚上泡在同学家中的室外泳池里,一杯杯的喝着酒,喝热了就跳进屋后的积雪里。
5. 在UCB收获的学术经历 --by 张修豪(EE专业)
在伯克利为期十月的交流,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尝试参与并努力融入的宝贵学术经历。我曾是一名大四电子信息方向的学生,也曾在大三暑假参与过上科大提供的伯克利暑期交流机会。第二次到伯克利的我,已没有初来时那么强烈的新鲜和不适。作为一名当时已没有必修课压力的大四本科生,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中来,拓宽视野,积累知识。
超净间实验课,后排左二
在交流过程中,让我感动和敬佩的一点,是这些教授无论多么功成名就,却始终非常平易近人,并葆有对教书育人的热忱。在FinFET和其他数不尽的辉煌成就的诞生地,这些以往只能在书本上和论文里读到的名字,那时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使我无论如何都不想错过争取进一步向他们学习并提升自我的机会。经过多次面试,我最终成为了Ali Javey教授课题组的一员,并借此成为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名Affiliate。作为一名交流学生,我深知这其中的不易,但是老师、同学和实验室师兄师姐的接纳与肯定却加深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念与决心。有时为了实验室工作坐在”Berkeley Lab”的班车上在山间穿行和奔波时,我也难免会感到身心俱疲,但每当眺望到只有在山上才能饱览的湾区风光,想到我正在投身的工作与事业,在和Post doc以及PhD的交流中收获新的insight时,却又有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我想,这大概就是“累并快乐着”的真正含义吧。
我能够争取到这些机会,离不开上科大课程体系为我铺垫的知识基础以及为本科生提供的参与学术的平台与环境。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足球场上,每当伯克利的教授自发谈论到“ShanghaiTech”时,我心中的骄傲与自豪都溢于言表。因为我知道,一直以来上科大学子在这里的优异表现已经向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的伯克利证明,上科大是一所多么优秀的学校。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湾区日落
6. 交流琐事集 --by 柳昕怡(EE专业)
学术生活固然重要,不过,我想提一些交流过程中必须应付的琐事,是上科大交流的同学很有可能遇到的,希望会有所帮助:
重要的事情好比留学奖学金申请,租房,办美国可用的银行卡,准备签证材料,预备行李等等,小事好比临行聚餐,清空床位等等,的确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线。好在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学校老师同学的尽力帮助,我才没有踩雷地走过了踏上飞机前的每一步。我曾因为没有考虑到美国房东的作息时间,错过了两次租房的机会;为办一张方便在国外用的信用卡而各种寻求帮助;为了确认成功寄出一份申请材料守着电话一两周。
待我和一大批上科大的同学陆续着陆伯村,我立刻把信院17级的拉了一个群。可以说,上科大的同学凝结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非常迅速地解决了在这边第一天的问题。下飞机已经是伯村的下午了,来自伯克利交流项目的学姐(疯狂打call)把我们送到了公寓附近,我们就立刻办理了公寓入住,本地电话卡和银行卡(BOA)的业务。我们互相帮助下当天晚上就买下了必备的家具(eg,床垫)和用品。回到公寓,成就感爆棚,也体会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温暖。之后有帮过赴其他学校交流的学生,发现能抱团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然,哪怕单枪匹马,自信勇敢地向陌生人寻求帮助,也会收到非常友好热情的答复。和一个在伯克利念本科的高中学弟聚餐中,我提到会不会有沟通壁垒这回事,他豪爽答道:“不怂就完事了!”确实如此。
伯克利是分批选课的,所以在我们选课之前,在这里的本科生们都已经完成了选课。同时项目对我们的选课有一定限制,使我们不得不在数门课之间摇摆。想了解一个课的grading情况,伯村同学可以搜berkeleytime。想了解一个教授的讲课水平,可以参网站rateMyProfessor,很多剧美国本科生都会把它作为一个选课的参考。另外,在伯村上有名又传统的大课(导论课),也是非常好的选择。精益求精的课程架构,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庞大的助教团队,piazza上热烈的讨论,营造出了良好的community。个人觉得,对于一个课程的考虑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的话,良好的community >课程架构 >讲师教课水平。如果你是一个CS学生,建议查看许腾同学给出的一些更加具体的建议。
课题组合影,右前一
7. 伯村轶事 --by 汤振中(CS专业)
Berkeley让我认识到,什么叫爬山上学。从Cory Hall通到Evans Hall,一共有三层,层层与地面相连,可谓山势繁复,前人不易。要是能赶上公交车却是不错的。今日的公交便利,还多亏前辈的努力争取。听这边的学生说,因为Engineering Department全在山上,在不少工学院学生的建议下,学校才特地开了专门的公交。
这一个学期里,两门课让我印象深刻。一门Intro to Robotics是快乐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学校能够提供真人大小的机器手臂来让你实验操作,在实践中检验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课程的重点在于open topic的final project,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完成。而另一门optimization model则是数学深渊。在作业量上,可以说是一门更比三门强。我依稀记得凸优化的一次作业,用6张A4纸来描述如何进行multi-image 3d reconstruction,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运用上课学到的优化模型,先从数学上来描述并解决问题,再通过python编程来实现操作,让你写出能够实现的代码,并亲自看到结果。这一道题,让学生体验了从问题的提出,到数学上的建模,解决,再到工业上实现的全部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此行之前,有空的话,最好学会做饭。此行会让你更加感激上科大学校食堂大厨的手艺。伯克利的食堂虽然是自助餐,可以吃饱,但是老外的饮食文化还是和中国不同,很多生冷食材,让胃弱者望而却步。况且,自己做饭,健康省钱,生活必备。
非常感谢上科大信息学院,给与我这次在伯克利一年的访学机会,让我快速成长。而上科大信息学院高质量国际化的课程培养,也使得我完全无缝衔接伯克利的学习科研。
Robotics 课程project合影。前排为张甘霖,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汤振中,许腾,胡子元,吕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