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记忆 | 王贺:那些年上科大教会我的三件小事

发布时间:2022-05-16浏览次数:14525


图片

个人简要介绍




王贺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高中毕业学校:

青岛九中


获奖经历:

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本科)


毕业去向:

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科研经历:

硕士期间,共发表六篇论文,其中包括以第一、二作者身份在控制领域知名会议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发表论文各一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在控制领域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机器人领域知名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发表各一篇(已正式接收)。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不同于三年前的是——这一次可能真的要和已经相处了七年的上科大暂时告别了。还记得十八岁的夏天,我在开放日面试的时候,有些稚嫩地说道“希望我与上科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现在二十五岁的我,想在故事的尾声,把上科大所教会我的一些小事以另一种方式留下来。


图片

与本科好友毕业照


机会是留给敢于去创造的人


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在上科大,机会更像是留给敢于去创造的人。在这样一所新兴、开放、多元化的环境中,一切仿佛充满了可能性。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最起码,曾经的我一定不是。


大一入学后,像是“创业”浪潮一样,我看着身边挚友在开学后纷纷创立各种社团、达成各种“上科大的第一次”成就,在为他们欢呼骄傲的同时,我也曾暗自质疑、甚至责怪自己的胆小和懦弱……大抵是受身边人的影响和支持,终于在大二的暑假,我鼓起勇气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科研的机会。再读起当时写给赵登吉老师的入组申请邮件,那个小心谨慎、生怕被拒绝的我,仿佛就出现在眼前。时至今日,我仍十分感激赵登吉老师对我这个科研“小白”的耐心与包容,并且庆幸自己当时难得的勇气。


进组后,我开始从零学起博弈论和机器学习,学着阅读论文、参加组会、做科研,并在本科期间顺利地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尝试中,我愈发能感受到自己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科研浓厚的兴趣,更意识到了数理基础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自己数学基础的薄弱,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我选择了研究生的《矩阵分析》、《凸优化》、《数值分析》等理论课程。那时的我,每周都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课程教材,把不懂的地方整理好和同学讨论或者利用office hour的时间请教老师。渐渐地,我发现我不仅能够跟得上这些课程,还能够沉下心来一行行思考证明,甚至能发现老师课上证明的小错误并第一时间指出,这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继续从事科研的信心,我也因此选择了优化理论作为自己接下来的硕士研究方向。


这种努力创造机会的态度,在我后续的几年科研学习生活、甚至博士申请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研期间,我在导师陆疌教授的支持下,积极参加各类控制和优化领域会议,这不仅让我更加了解领域内前沿的工作,同时也获得了和其他科研工作者讨论与合作的机会,因此,我获得了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石媛媛老师暑研的机会,并最终在自己此前从未涉及过的机器人领域知名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上发表论文。在这七年中,上科大教会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因为未曾尝试过、未有先例、有所恐惧,就早早放弃。


图片

实验室合影


拖延症与自我驱动力


没有被deadline追着打的大学生活,大概是不完整的。坦白来讲,初入大学校园的我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也曾在一次次熬夜赶due过后而悔不当初。为了克服自己的拖延症,我渐渐养成了“早做计划”的习惯,尽量让事情都能under my control。这样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当研究生的生活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更容易加重“拖延”的时候,合理的规划不仅能够准时完成工作,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对进度和拖延产生的焦虑情绪。


然而,再完善的计划缺少了执行力,都不过是纸上谈兵。研究工作往往具有成就感延迟效应,一个工作从开始,经历各种瓶颈到最后顺利发表,很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如果说自我驱动力是自己回答自己“我要做什么”,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人,找到自我驱动力的方法便是告诉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说找到适合自己的career plan。于我而言,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plan person”,在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以科研和教职为目标后,我在选课和科研方向选择上,一方面侧重弥补自己的数理基础,另一方面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探索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的新领域。在得知我的职业规划后,陆老师也在平日的指导里,一点点有意地培养我从事科研和教职所需要的whole package。正是如此,我能够在硕士期间,参与并顺利发表六篇工作,包括控制领域的国际知名会议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和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问题


记得刚上大学时,我也曾因为胆怯,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敢在课堂上、piazza或者office hour去寻求老师、助教的帮助。虽然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乐趣与收获,但也的的确确走了许多弯路,花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直到我自己做助教时,我才开始意识到,那时候自己所有的担心其实都不曾存在。如果一个学生问我作业中题目表述不严谨或者课上的讲解得不够清晰的地方,我不会质疑这个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暗自赞叹他或她的认真与仔细。在大四刚入陆疌老师课题组的时候,我也曾害怕自己没有足够多的分布式优化的背景知识,所以在师兄们汇报时、在老师和他们讨论时,我从不敢打断,大胆地问出自己的疑问。直到我开始指导入组的本科生时,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的胆小使得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很多学习的机会,甚至可能耽误了工作的进度。

 

“To know the road ahead, ask those coming back.”如果说,我有什么建议想要留给学弟学妹,那么就是不要害怕暴露自己暂时的“问题”,请主动、积极地提问并寻求帮助。


结语


在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导师陆疌教授给予我足够多的支持与鼓励。于我而言,陆老师不仅仅是我科研上的领路人,教会了我如何做科研,更是让我在缺少role model的路上,看到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感谢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对我永远无私的帮助和宽容。感谢我身边的小伙伴和谢先生,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血沸腾。愿上科大越来越好,愿我们终将重逢!


导师寄语


你是我见过最优秀的上科大学子之一。在未来你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会拥有更多的机遇。希望你永远记得自己做科研的初心,保持最初的热爱和独立的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能力。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以同行的身份与你交流探讨。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副教授

陆疌



图文 | 王    贺

排版 | 杨子健

编辑 | 高正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