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我们的生命里,
无疑会有很多个夏天,
但没有哪一个,会如今夏。
当年,怀揣着最初的梦想
来到上科大
“立志 成才 报国 裕民”的育人理念
激励着一代代上科大人奋斗拼搏!
而今,即将踏出校园,
我们期望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在这个毕业季,
我们暖心推出
“毕业生的故事”系列,
真实记录同学们
在上科大的韶光年华、
奋斗历程、
师生情谊、
感悟心得,
愿有前程可奔赴,
亦有青春可回首。
祝福上科大的各届学子
坚守初心 踽步踏歌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我们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吴蔚琪
上海科技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毕业高中:
江苏省苏州中学
毕业去向: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在校经历:
信息学院优秀助教
SISTor互助工坊助教
人文科学研究院助管
获得荣誉:
2022年国际大学生超算大赛IndySCC冠军
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市二等奖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奖学金
2019-2020学年、2020-2021学年、2021-2022学年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上海科技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兴趣爱好:
文学、电影、音乐、竞技体育
起点
Starting point
2019年夏天的校园开放日,我第一次站在信息学院一号楼大厅里,被印着SUPER INTELLIGENT STUDENTS TEACHERS(“超级智慧的学生与老师”,首字母缩写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英文缩写相同)的巨大横幅所展现出的自信与活力深深吸引。 当我更加深入了解到这所以研究型大学精准定位的年轻学校之后,我惊叹于其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科研资源。与传统高校相比,上科大非常注重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这让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同时,我也在心底问自己,上科大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否适合我呢?

摄于2019年校园开放日
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我参加了开放日面试。在面试中,教授问了我一个关于某项技术是否可行的问题。鲜少参加面试的我对所有提问都表现得很紧张,支支吾吾地回答说不太能够实现,被问到理由时更是大脑一片空白,说得前言不搭后语。然而教授们只是温和地微笑着,其中一位对我说,如果你感兴趣,欢迎来上科大,我们可以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实现。
那一刻我意识到,就是这里了。
前行
Forward
直到填志愿的最后一刻,我才真正决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志愿填得畅快,随之到来的暑期编程作业却令我这个高中信息课VB(Visual Basic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都没学好的人感到头疼。我艰难地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现在看来过于繁复丑陋的代码,关闭了全英文的题目和资料,痛定思痛,决心在入学后通过努力学习来弥补自己在编程基础上的不足。
对于一名零基础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编程”和“信息科学技术导论”这两门课程是编程入门的基石。然而,它们也不会对新生温柔以待:全英文课件,短时间内学完一门语言,颇具难度的编程作业和精心设计的测试点……我仍然无法忘记在活动室写代码度过的那一个个不眠之夜——看着对面大楼的灯光一层层熄灭,夜色由浓郁逐渐转为稀薄,最终被晨光所取代。直到见证自己亲手敲下的几百行代码终于能够运行出正确结果,我的疲惫瞬间被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一洗而空,之前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报错好像也突然成了某种幸福记忆。
有了一定编程基础后,课程项目成为我在专业课中最喜欢的部分,也是我在选课时会纳入考虑的因素。定题的、不定题的、个人独立完成的、组队合作完成的——这些课程项目不仅提升了我的代码能力,也让我能够越发熟练地完成写报告、做演示等科研必备流程,为更进一步的学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视觉I”课程项目海报
学校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选课空间,开设了各种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供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修读;同时不局限于本科生课程,开设了很多本研一体课程。此外,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学习,且有着完备多元的通识课程体系,信息学院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导论课。尽管课程名称写作“导论”,却在广度上不失深度,帮助我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充分领略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奥妙。

SISTor互助工坊讲解数据结构
低年级阶段,我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上课、写作业中度过。虽知道学习不是最终目的,用起来才是真的,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已经进组开始做科研了,但我总觉得自己代码能力不够强,且还未想好科研方向,对是否进组纠结不定。后来和学长学姐交流了才明白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只要有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的意愿,就可以联系感兴趣的导师说明情况。无论是能力极强的“大佬”,还是入门不久的小白,教授们都乐意为真诚努力的学生提供机会和指导,毕竟有很多东西可以在科研的过程中上手。
出于对语言学和文学的爱好,我加入了屠可伟教授的课题组,开始从事在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研究。刚进组的时候去听组会论文分享,各种名词术语铺天盖地袭来,我抱着平板电脑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怀疑自己误入此地。但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实验室前辈的帮助下,我从简单的小任务开始做起,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科研的方法,再加上修读了屠老师开设的本研一体课程“自然语言处理”,对于领域内的基础性知识和技术也更加熟悉了。
收获
Harvest
升入本科四年级,或许我给自己按下了某个神奇按钮,又或许一切不过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幸得一路上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与帮助,去年十月,我参与的工作在国际会议EMNLP 2022发表,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顶会论文中看到自己的名字。十一月,我作为GeekPie_HPC超算团队的一员获得了大学生国际超算竞赛IndySCC冠军。除夕夜,我在新年烟火气息中对自己的首篇一作论文进行最后的修改和提交;四个月后,这篇工作被国际会议ACL 2023录用,它是我本科生涯最圆满的句号,更是未来学术道路最美丽的开端。

WIT HACKTHON比赛照片
GeekPie_HPC超算队与教练殷树教授合影(右一为殷树,右二为吴蔚琪)
我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收获不在于这些成果,而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体验。我曾觉得做任何事没有得到预期的好结果,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既定的目标如果无法实现,就容易让我陷入沮丧。然而,在参与竞赛和科研的过程中,我从时不时内耗到学会放平心态,与暂时不好的结果和解,更关注在参与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带来的乐趣而非过度执着于目标。无需把过程中产生的负反馈作为对自身的否定,从探索试错的过程里滋养出来的信心、勇气和坚持,对我来说才是真正宝贵的收获。
身处如此多元和开放的环境,让我见证了更多人不同的人生,也意识到一个人没有必达的目的地,也没有所谓的最短路径。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前行必须要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方向吗?我想,并不一定。面对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步履不停,所看到的风景,所体验到的成长,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上海马拉松志愿者合影(第一排左三)
再回首
Look back
成为SISTor(信息学院学生)的第四年,我虽然不再为每天都能看见的横幅驻足留念,初识时的向往却铭记于心。幸得同行,一颗年轻雀跃的种子被同样年轻的沃土稳稳托住,从此亭亭生长。
时至今日,我依旧不能够准确定义和规划自己期待的人生,只希望自己体验到的生命是一个无尽的求知、求真、漫游、探索和创造的过程,而这正是上科大为我带来的一切。我非常感激学校提供了任我探寻世界的机会和展现自己的平台,也感谢一路上不吝善意、认可和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新的旅途已向我召唤,而我应当与他们鞠躬道别,却又知晓自己其实无需告别,因为在上科大的一些经历和体验早已融入于我,成为无法再分离的存在。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中写道:“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而这迥异旅途上所有的前行与收获,都始于我站在横幅下拍照的那个并不十分遥远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