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记忆 | 姜伟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Release Time:2022-08-01Number of visits:19247

图片

个人简要介绍




姜伟雄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微电子与固体物理学专业

2022届博士毕业生


高中母校:

东北育才中学


本科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校情况:

获得21年DAC-SDC竞赛冠军;

发表期刊/会议论文6篇


毕业去向:

华为海思





  机缘巧合  


16年6月,一位在香港城市大学就读的直系学长请我帮他的同门王成老师借一间教室,用于上海科技大学在哈工大的招生宣讲,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上科大。我当时心想,上科大是什么学校,还不曾了解过。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来宣讲的有王成、王雄、王浩、王浩宇还有石远明五位教授。我心怀好奇,所以便去听了宣讲会。在教授们的介绍中,我了解到上科大新颖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学院国际化、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团队,感觉这所学校好像很厉害,或许可以考虑考虑。


我本科专业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但由于我对数字芯片设计和FPGA方向很感兴趣,于是在保研联系导师的阶段, 我在信息学院官网看到了哈亚军教授的详细介绍。哈教授之前是NUS的副教授,研究方向有数字集成电路/FPGA和人工智能。哈老师还是国际顶级期刊TCASI的Associate Editor,这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报了名,跟哈老师约定了8月21日面试。面试快结束的时候,哈老师问我上科大是我的第几志愿,我回答说能跟您读就是第一志愿。这个决定我在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就想好了,对于读研/读博来说方向>导师>学校,哈老师的方向和学术水平值得我放下对学校名气的执念,就这样,我来到了上科大开启了我的研究生生涯。



  艰难起步  


其实刚来到上科大的时候,我内心有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觉得有了大牛导师发文章会很容易。但是很快我遇到了第一个困难:FPGA技能树非常庞杂,想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这是发文章的前提条件。于是哈老师帮我联系了在Xilinx大学计划的实习,在这期间我基本掌握了Xilinx工具链的使用,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工业界的人脉。


在Xilinx实习了三个学期,我的工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也因此研二上学期结束后我还未发表一篇文章。而坐在我旁边办公室的小伙伴们已经有很多科研产出,跟我一起来的校友甚至已经满足了博士毕业的要求,这让我一度非常焦虑。但是哈老师并没有给我压力,反而宽慰我说做科研不要追求短平快,要耐得住性子做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希望我们不要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而是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研二下学期,我决定在上科大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没有文章,对能否拿到博士学位心里也没数,只是觉得没什么成果就硕士毕业实在是说不过去,而且在哈老师这里过得很开心,就稀里糊涂地读了博,颇有几分赌博的成分。


  柳暗花明  


转博以后,我原来的课题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这一块还是没有什么进展,于是哈老师让我帮一位在其他学校教书的师兄在FPGA上实现动态电压频率调整,看看能不能结合师兄之前的工作萌生一些科研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现有的动态电压频率调整方案缺乏一个普适性的电路延迟检测方案以形成闭环控制。阅读了许多paper后,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很快地验证了我的想法可行。跟哈老师讨论后,哈老师觉得这个想法也可以做下去,于是将这个想法进一步完善投稿了ISCAS’20会议并被顺利接收。经过这篇文章的锻炼,我总算是入了科研的门,也增强了走下去的信心。


  初露锋芒  


在准备ISCAS’20这篇文章的时候,之前在Xilinx实习的主管Joshua跟我说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组织了低功耗视觉挑战赛(Low Power Computer Vision Contest, LPCVC),从全球邀请了10支队伍参赛, 参赛队伍有清华大学DAC-SDC’18冠军团队,西安交通大学DAC-SDC’19亚军, 还有北大CECA组,计算所,MIT韩松组。我一开始听到这些如雷贯耳的团队心里非常打怵,担心自己做不好丢人。不过想到Joshua给的机会很难得就硬着头皮答应了。


图片

既然决定参赛,就要全力以赴。因为比赛准备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设计空间不大。我仔细研究了比赛规则, 确定了提升精度牺牲速度的优化方向,并把当时所有开源网络模型都在测试平台上部署了一遍,最终选取了ResNet269作为基准进行优化。最后比赛时,最有竞争力的MIT韩松组因为没有仔细研究比赛规则与冠军失之交臂,而我幸运地拿到了亚军。这次比赛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全力以赴,就有机会战胜更强大的对手。尽人事听天命是没错的,但是要真尽到人事,才能坦然地说出听天命,毕竟还有一句话叫我命由我不由天


  崭露头角  


虽然ICCV-LPCVC’19含金量稍逊,但是战胜各路好手拿到亚军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于是我把目标定在了设计自动化会议(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系统设计竞赛(System Design Contest, SDC),这是神经网络加速器领域设计最高级别的竞赛。由于是第一次参赛,准备过程一步一个坎,我又面临选择:继续把ISCAS’20的工作做完,还是准备比赛。虽然神经网络加速器的课题进展很慢,但是我想做什么都不能轻易放弃,不然今天可以放弃,明天可以放弃,到最后什么都可以放弃,所以我决定即使遇到再多困难也要把比赛做下去。然而2020年1月份新冠疫情来袭,在家面临各种不便。但是好在学校全面地考虑学生的诉求,让我3月底就能够回到学校,相比国内的竞争对手们多了1个月的准备时间。5月份学弟们逐渐回到学校,又有几位学弟跟我一起参加比赛,哈老师也经常跟我们一起讨论,就这样我们出乎意料地拿到了亚军,而且是以微弱优势战胜了DAC-SDC’19冠军,更加扬眉吐气。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又有了一些新想法,比赛结束后我将这个想法进行了完善,年底投稿了DAC’21会议并被顺利接收。在DAC-SDC’20的设计基础上,结合ISCAS’20的工作,我们又拿到了DAC-SDC’21冠军。这个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只要全力以赴, 就有机会战胜更强大的对手。


图片
图片


 劳逸结合 


上科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环境, 还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环境。来到上科大以后我学会了打羽毛球, 只要不是在赶deadline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去挥两拍子, 也认识了很多球友。哈老师也经常带我们团建, 18年教师节哈老师跟我们一起KTV, 19年元旦跨年, 2021年去杭州踏青, 22年元旦跨年, 还有日常组织的狼人杀。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我在上科大美好的回忆。


图片

 师恩难忘 


我很幸运在上科大遇到了哈亚军老师。哈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材高知深, 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跟哈老师打过交道的同学可能都会被哈老师翩翩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所折服。哈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 还把学生当做朋友和宝贵的财富。虽然我犯过许多次错误, 但是哈老师从未批评过我。不仅如此, 在上科大这五年, 我很多次面临重要抉择, 哈老师总会跟我分享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我指点迷津。找工作时在某初创公司和华为海思之间纠结, 哈老师指出初创公司可能会比较动荡, 而海思会给我一个稳定的环境成长,现在回头看, 哈老师的判断正在应验。能够进入上科大RICLab攻读博士学位, 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做科研, 还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哈老师的谆谆教诲为我未来的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无论身在何处, 我都不会忘记在上科大, 在RICLab度过的这充实且美好的五年。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