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记忆 | 张晨杨:在上科大发现好奇与勇气

Release Time:2022-07-18Number of visits:18343


图片

个人简要介绍




张晨杨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



高中母校: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在校经历:

  • Engineer, Designer, Vlogger;

  • 上海科技大学赛艇队成员;

  • 担任《信息科学导论》、《设计思维》等课程助教;

  • 2020-2021 学年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 第二作者论文被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接收;

  • 一作论文被可视化领域旗舰会议IEEE VIS 2022预接收录用;

  • 正在投稿The ACM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23会议论文


毕业去向: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项目




#


图片


“好奇”和“勇敢”,这是我最欣赏的两种品质。在四年前,我带着懵懂的好奇与勇气来到了这所年轻的学校。如今临别之际,回顾在上科大经历的酸甜苦辣,我骄傲地告诉自己,那份好奇与勇气历久弥新。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先哲在德尔斐神谕中对生命发出的重要追问。上科大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为我探索自我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让我从曾经的“摇摆不定”变成了“有定力”的自己。


上科大多数课程都对全校学生开放,这使我能够在信息学院之外的创艺学院、创管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等不同的学院间自由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我在《设计思维》的项目合作中学习如何从需求出发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摄影叙事与实践》课上学习用一组照片讲述一个故事;在《哲学导论》课上努力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在《商业决策》中分析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决策原因;还在一系列艺术史的课程中梳理艺术与社会互动发展至今的脉络……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门叫作《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在这门课上,我们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幸福小事,在相互的支持中学着关爱自己和关心他人。一门课后,在大家真诚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如此多的美好和幸福,同时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各种特质。


图片

《设计思维》课程中的头脑风暴


图片

《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小伙伴们送给老师的礼物: )




图片

《摄影叙事与实践》图片故事节选


图片

《哲学导论》课堂


在上科大的四年里,我在各种课程和讲座中学习了很多专业学科之外的“无用之学”,虽然往往只是普通的入门,甚至只是站在门口向里撇了一眼,但当我能够了解到“另一群人”的思维方式或沟通语言时,就常感到生命被拓宽的喜悦。


图片

创艺学院娱乐设计论坛

图片

上科大人文节

图片

纪录片导演秦博分享

图片

博物馆学与科普研究者沈辛成分享


不止于课堂,我们还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真实的中国,在强烈的现实碰撞中反思自身的处境、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大一暑假,我们一行三十余人前往贵州的山区小镇进行社会实践。当看到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时发光的眼睛,当听到乡亲们描述自己在脱贫过程中对新思想与新技术的渴望和疑问时,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原来自己读的书,做的事,真的可以为眼前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一点具体的改变,让一些人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记得那时,我们常常在贵州灿烂的星空下畅谈,也真切地思索着自己努力的意义与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克度镇生活日常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学校还支持我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加入了学校的赛艇社团,成为了一名桨手。记得每周三次的“凌晨 5:30 训练”,我们十几人伴着蒙蒙亮的蓝天从学校东门骑车前往码头;也记得大家在艇上默契地拉着一桨又一桨,船身划开初升的朝阳下金色的水面,轻盈地前进着,脸旁是轻轻吹过的风与河面上的雾……无论学习或科研的压力再大,在运动中只感到生活的美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并不是个天资聪颖的同学,对我来说,上科大的生活是有很多挑战、挫折、甚至苦难的。在大一大二时,我也经历过一段很长的低谷期:学习成绩没有什么起色,对所学的知识少有热情,不清楚自己的价值,更看不到未来的出路。幸而在那段时光里,我在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让迷茫的我寻找到一些方向,也一次次鼓起了前进的勇气。我必须承认,那些迷茫、磨难和选择,也是我在上科大得到的宝贵财富——有时候,跌倒了才能痛定思痛,明白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而更坦然和智慧地面对未来的挫折与挑战,坚持就是胜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很多次在课堂上听到老师对我们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对此心有戚戚。我以为,在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爱自己,这也是我在上科大成长的过程。从不自信和迷茫,到发现自己的价值、学会自处和自洽,一路虽然坎坷,但十分幸运和值得。认识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也能更勇敢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保持期待。


在上科大做个“斜杠青年”


之所以自称为“斜杠青年”,是因为我在大三一年里,就先后加入了三个实验室,算是加入实验室最多的本科生之一吧。


在大三上学期,我被高盛华老师讲授的《计算机视觉》课程吸引,于是小心翼翼地跟高老师发了邮件,申请加入 SVIP Lab,继续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进行探索学习。尽管我当时的 GPA 并不高,高老师还是很高兴地答应了我。在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我第一次学会了使用集群、理解网络的结构、分析实验结果,也养成了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还记得经常在组会上听学长们热烈地讨论着论文中网络设计的主要思想,他们的研究热情让我印象深刻,也常备受鼓舞。

图片

但是,随着对计算机视觉认识的深入,我发现这并不是最适合我的研究方向。因为我一直对数码产品的设计很感兴趣,了解到创艺学院成立不久的 DIV Lab 的研究方向正是新技术下的交互设计,我就非常兴奋地联系了实验室的负责人杨华老师,并从信息学院“跨界”到了这支设计驱动的研究团队。在这里,我深度参与了临港微小卫星科普基地的设计工作,接触到了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立面设计等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还亲身体验了“设计师+科学家”的跨学科合作过程。合作中设计师和科学家思维交融碰撞的过程,更让我震撼于设计的魅力——将技术与人连接,通过设计的方法和巧思解决问题,带给人们惊喜的体验。


图片

与物质学院同学合作的AR作品

图片

DIV Lab 开放活动

图片

科学家x设计师的设计研讨会

图片

学习设计过程


在 DIV Lab 的这段设计研究坚定了我对“CS+设计”,也就是人机交互领域的兴趣。就在这时,我发现新入职的李权老师就在人机交互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而他也正是我《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老师。在一次课后,我又鼓起勇气,向他请教了一些人机交互领域的问题,他很痛快地邀请我参加组会。那时实验室刚刚开始组建,只有一间空空的实验室,连名字都还没起好。现在,这里叫作 ViSeer LAB,中文名是智能交互与可视分析实验室。

图片

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由我牵头,与另外三位和我一样在这一领域“零基础”的大三同学一起,完成了一篇人机交互的研究并投送领域内旗舰会议。得益于前两段进组经历,我在 CS 和设计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积累,同时我之前修读的数据库、机器学习、软件工程、数码产品设计等众多课程,也为我后续的科研提供了必备的理论知识支撑。“你技能点真的很多”,在一次组会上,李老师也感叹于我的“多才多艺”。最重要的是,我真的非常喜欢人机交互这一领域,这种热情让我在科研时能够“乐在其中”,整个人有很强的驱动力。在毕业设计时,我又与组内的学长合作,在实验室首次与医生合作开发了一套可视分析系统,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医院的真实使用场景中进行部署,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研究的实际意义。


图片

ViSeer LAB每月生日会


图片

收工下班!




图片

与小伙伴们进行用户研究


图片

茶余饭后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切感受。上科大极高的师生比,使得我们有丰富的机会加入不同的实验室,在积累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一步步接近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我所理解的上科大人


上科大有这样那样的好,但我最爱的,正是身边这群可爱的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科大人”。

图片

上科大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ta是专业大佬,ta是运动达人,ta是什么都懂的万事通,ta是乐于助人的志愿者,ta喜欢游戏,ta喜欢品酒,ta可以很特别,也可以很普通……我们住在一栋楼,相遇在课堂、学院、河边、操场,各有各的精彩,也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当然,还有在图书馆相约学习的鼓励,也少不了一起熬夜肝 project 的陪伴,还有朋友间的深夜畅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科大人还有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的朋友,我们在社团、实验室和各种活动中相识,在各自身上看到了闪光点。在实验室,我们亲如一家,同甘共苦;在赛艇队,我们互相鼓励,共同挑战……每一群人都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也让我更加乐观、开放、豁达。

图片

赛艇队早训

图片

生日聚会

上科大人更有亦师亦友的教授。有一次饭后,和朋友聊起各自的科研生活和导师,我们都感叹,在上科大,不仅能感受到我们作为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成长,同样可以看到,我们的导师也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继续着克服困难和探索的过程。与教授们共同成长,与学校共同成长,这也是上科大的青春之处。

图片

校园光影

你认为什么是上科大人?临别之际,这似乎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我也只能给出我不成熟的回答:上科大人是保持好奇,是多一点点勇气,上科大人是永远在成长。好奇驱动着我们思考和追问,接触新鲜事物;勇气让我们一次次走出舒适区,坚定自己的选择。祝未来的我们敢于在不安全和不确定中,带着好奇和勇敢的纯真,继续寻找自己的热爱,享受生命不由分说但也扑面而来的鲜活。上科大,再见!


导师寄语

图片


李权

信息学院助理教授

张晨杨同学是我们实验室 (ViSeer LAB) 首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跨学科、交叉、共情、多才多艺是他的关键词。他热衷于将计算机科学与设计结合的方向,对人机交互和可视化领域有强烈的兴趣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科研成果,肯吃苦敢闯荡,行动力卓绝,手握一篇IEEE VIS一作文章。感谢他对 ViSeer LAB 乐观、积极、融洽的氛围做出的贡献,祝他在未来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让今日的科研所得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