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记忆|曾庆礼:出口不止一个

Release Time:2020-08-01Number of visits:1963


曾庆礼

在信息学院的众多毕业生中,他注定是特殊的一位——凭借计算机科学的背景,申请到了商学方向的博士offer。在本专业的学习中,他也走过不少弯路,然而辅修专业、前沿讲座、科研实践给了他寻找另一个出口的机会。植根于多元发展的土壤,他将自己打造为复合型人才,充分诠释了“人生有梦,各自精彩”的涵义。


在校荣誉


2016-2017年度 院长奖学金

2019-2020年度 信息学院优秀助教


与其他大多数同学不同,我在申请季时选择了跨专业。这个决定对我而言并不简单,是我经过反复思考、冷静分析后迈出勇敢的一步。在这里,我非常感谢上科大。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我能够获取充足的养分,多元化的培养理念让我有勇气不断探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毫不吝啬地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更是在我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会了我如何去独立的思考,如何来创造自己的未来。最终我申请到了新加坡管理大学商学博士(Marketing)。


对于每个毕业生而言,无论未来如何发展,上科大教导我们要胆识和远见,这是上科大留下的烙印,是可以带回一生珍藏的印记,亦是这个精致却胆怯世界欠缺的珍贵财富。 



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赵登吉合影



还记得大一时,从西部小城市来的我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未来何去何从。我还沉浸于高中母校时养成的应试习惯,投入很多精力在高成绩的获取,舍本逐末地刷高GPA。我以为获得高GPA就可以了,却发现自己常忽略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掌握。当看到其他优秀的同学在社团分享自己学的各种技能,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有所斩获时,我一方面感到焦虑,一方面又深陷迷茫。没有明确目标的坚持也非常困难,到了大一下学期,我发现对于维持之前的高GPA,我已感到力不从心。


大一学习的受挫曾一度让我在大二阶段感到非常紧张。为了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开始频繁地去不同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尝试,从生物信息学到科学计算,计算机视觉到自然语言处理。课业和科研两座大山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我走马观花式地做着低效劳动的科研,不仅耽误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进度,自身也毫无收获。


大三是我迷茫生活的转折点。在尝试了各种可能性后,最终沉下心来我才明白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才是我大学四年本应有的意义。大三那年,我选择的课程几乎全部来自本研一体课程。课程很难,评分的竞争对手也是来自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我却感觉非常充实和有意义。我还记得我在邵老师的《随机过程》第一次考试时,由于复习方向出现差错,导致自己考试失利。换做两年前的自己,我一定会后悔和愤怒。而大三的我,却为能通过这个考试查漏补缺感到开心,我给邵老师发了邮件,询问有什么我能做的来弥补背景知识的不足,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复习了概率论。

 

与此同时,学校辅修专业所提供的课程,使我发现了自己对社会学科和商学非常感兴趣。换作来上科大之前的我,一定没有勇气从计算机科学系转向商学,毕竟这是一条冒险的道路。感谢学校让我有勇气挑战不一样,去书写自己的未来。

 

与我以往设想的不同,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知识被应用于社会科学和商学。最初选择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时,我本是抱了“一定会有很多背诵内容”的心态。然而,我发现这门课有很多数学推导和统计学。因此,我对将更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在大三学期结束的暑假,我和创管学院的申老师一起前往了河南安阳市进行田野实验。那次出行,不仅激发了我对社会学科的兴趣,也让我体察了社会民情。

 

在创管学院举办的讲座中,来自乔治城大学的Simon J. Blanchard教授分享了他将机器学习应用于商学科研中的经历。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商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领域中,统计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数学和统计学,并在数学和统计学的细分领域中,我开始学习一些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商学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内容。我选修了《数据科学与金融科技概论》和《网络和文本挖掘》等课程,这些不仅帮助我获得了必要的计算机知识,也加深了我对商学科研内容的了解。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申请季差不多也开始了。虽然我都还没有语言成绩,但是我决定还是要放手一搏。幸运的是,学校开展的科研实践,让我在创管学院AR-Lab进行科研。在充分接触到科研前沿领域、培养科研兴趣之余,实验室PI杨丽凤教授的帮助,也使我发现与经济学类似、但设立在商学院下的营销学更加适合我。它让我的计算机背景和建模能力可以得以施展。从科研实践中,我也一步一步学会了如何系统性,独立地进行科研的方法论。

 

和AR-Lab杨丽凤老师合影




AR-Lab合影



在杨老师的介绍下,我得以和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车海老师相识,并尝试着进行营销学相关的科研。2020年的寒假前,我每周前往复旦大学两次,旁听车海老师开设的《营销模型》课。通过科研实践的良好表现和《营销模型》的课堂参与,我成功获得了两位老师的认可,也因此获得了推荐信。



复旦大学营销模型结课合影





得益于上科大的完备的课程体系和老师们的帮助,我最终获得了新加坡管理大学的Ph.D. offer。我会永远感谢在上科大四年的求学经历,在这里我找到了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我将明悟远行,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