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记忆|偶然,缘起SIST

Release Time:2020-05-19Number of visits:1742

编者按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上科大,选择了信息学院,开启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大学生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他勤勉不倦,享受着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担任TA的经历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进一步;他在GeekPie社团中参与了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的活动;在科研道路上,他发掘了自己对底层系统的热爱,进入导师组从事存储系统的研究,解决一个个难题,从而获得了全方位的提高。他就是毕业生说首期嘉宾——2016级优秀毕业生荆玉琢。

荆玉琢

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本科生


在校荣誉
2019年校优秀奖学金、2019年校“三好学生”称号获得者


录取收获

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威廉玛丽学院四校全奖PhD offer,最终选择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



01

偶然,缘起SIST

我还清晰地记得,高二暑假的时候,班主任发来了上海科技大学夏令营的报名通知。上海科技大学?此前从未听说过,怀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提交了报名申请。

未曾想,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

在夏令营中,随着教授们风趣幽默的介绍,一所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学展现在眼前。“与国际接轨、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小规模高水平、一流师资力量、超高师生比、学业导师制、英文教材、英文授课、3+1交换生机会......“这些吸睛信息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令我深深地迷上了这所学校。

各种机缘巧合,最终让我选择来到了这里,开启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大学生活。


伯克利暑校在旧金山金门大桥(图左为荆玉琢同学)


02

学海,其乐无穷

刚入学就听说上科大“无水课”,每一门都是硬核课程,专业课更是如此。想要获得高学分,平时成绩跟考试都至关重要。想要平时偷懒、考前冲刺?在这里肯定是行不通的。

在我看来,上科大的课程有两个特点。首先,上科大的专业课都选用英文教材,其中不少课程选择全英文授课,这既保证了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也消除了我们阅读外文原版教材的障碍。很多专业课的教材和课程项目都采用了国际顶尖高校使用的原版材料,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就是采用了UC Berkeley CS61C课程教材,《线性代数》教材采用MIT Gilbert Strang教授编写的外文教材。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成系统化,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大一的《计算机编程》课中,我们就接触了两门编程语言:一门是灵活通用的Python,既适合作为入门语言,又在当下热门的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门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Rust语言,虽然一开始觉得复杂又难用,但经过实际应用,我理解了其背后的设计哲学,深刻体会到其优势的一面。学习过程中有一段令人激情澎湃的经历至今难忘。《计算机编程》下的每一个作业都对应一个scoreboard,谁最早AC所有测试点就能排在榜首。为了争夺榜首,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比拼“码力”,我甚至还专门开发脚本实现自动检查更新、自动用git提交写好的代码。每当我第一个完成新布置的作业,内心总是有着无比的喜悦。


《计算机编程》课程第一个AK所有作业


大三的时候我选了好几门计算机系统专业课,每门都有着不少的代码量要求。从一开学,电脑桌面上的To-do-list就被deadline占满。每到周末有了大块空闲时间,我就和队友搬着电脑去宿舍楼的活动室,边码代码、边讨论难题,还忙里偷闲分享收集的新歌单,虽然紧张忙碌,但“造轮子”的时光依然非常快乐。

在我专长的计算机系统领域,成体系的课程内容和项目是打好计算机系统基础的关键。有了对知识体系的了解和对未知领域的学习探索能力,每个学生都能够独挡一面。

在《编译原理》课的课程项目中,我们实现了从源代码到MIPS指令集机器码的编译器;《计算机体系结构》课中我们自己动手“画”出了一个CPU,能真正运行编译好的MIPS机器码;《操作系统》课中我们又基于框架代码写出了一个能在x86处理器上运行起来的操作系统;而《计算机网络》课更是没有任何技术选型限制,让我们利用声音信道从物理层开始从头搭建一个完整的网络栈,经过艰难的摸爬滚打,最终实现了即使以电话拨号上网的缓慢速度也能从相隔千里的FTP服务器下载一个完整的文本文件的功能。底层的计算机系统没有绚丽的图形界面,我们在黑底白字的文本用户界面中不断摸索、试错,看到屏幕上显示出正确的结果,就如荒漠中发现宝藏一样令人兴奋。

系统地学习了这些领域基础课之后,我们时常开玩笑说信息学院的学生能“从硅的提纯开始搭一台计算机”。

专业课以外,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创艺学院的《现代艺术导论》课和《音乐剧》课。《现代艺术导论》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解艺术与设计随年代变迁的发展进程,跟随着梵高的笔触感受《麦田上的乌鸦》的阴郁与绝望,跟着密斯·凡德罗欣赏大师级的建筑设计。《音乐剧》则带领我们徜徉在经典音乐剧的殿堂。结课的汇报演出更是让我们亲身体会到音乐剧表演的乐趣。这样的课程设置让我们这些geek们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


《音乐剧》课汇报演出


03

TA,也是历练

除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为本科生们提供了走上讲台的机会。大一上学期学习完编程课之后,我在大一下的信息科技导论课中做了编程部分的助教,虽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创造了已知最早担任助教的记录,也为我后续的助教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接下来的各学年中我还分别担任过计算机科技导论、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课程的助教,多次登上讨论课讲台。

TA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每次讨论课之前,我都要精心准备,不仅要进行复习,还要深挖和扩展,以便能够为同学们现场答疑解惑。这个过程使我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TA也是一个演讲和沟通的舞台,既锻炼了我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的能力。


04

社团,缤纷多彩

Geek Pie社团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良师益友。

我多次与社团核心成员组团参加黑客马拉松比赛,线上CTF比赛和线下信息安全对抗赛。每次参赛,都能积累不少的实战经验,也从其他学生身上学习到很多相关的知识,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知识库存。

2019年下半年,我与GeekPie_HPC的队员们一起参加了SC19 SCC超算比赛。仅前期准备工作就投入很多精力(硬件的选型、软硬件的集群搭建、性能测试、代码优化等)。团队每周还会一起分析、总结、讨论各种课题。决战是在美国科罗拉多丹佛举行,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队伍一起比拼切磋。在和高手对峙中,我们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是通过一周又一周的赛前准备、赛场的临场应变和赛后的认真总结,我们的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我们的队伍才变得越来越强大。我始终忘不了比赛过程中队员们轮番倒班的情景,忘不了比赛过程中每一次超功率拉响警报、每一次突然袭来的断电。正是借助了上科大提供的宝贵资源,我才有幸亲临了超算领域的顶级盛会,从而拥有了非常宝贵、非常难忘的一次经历。赛后,我开始指导超算团队的新生力量,希望为学校超算团队的继承和发展出一份力。希望上科大的超算团队实力越来越强!


SC19超算比赛

SC19超算比赛(与上交参赛队伍合影)


除了在Geek Pie中的活动以外,每周日晚参加的合唱团排练活动,也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找到一个放松的时光。我先后三次和团员们一起登上学校元旦晚会的舞台,献上精彩表演;也参加过快闪表演和多次汇报演出,包括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活动”中与学校管弦乐团联手参与《我和我的祖国》的录制。所有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我大学四年中珍贵的回忆。


合唱团元旦晚会


05

科研,奋勇开拓

科研型的上科大为同学们提供了提前进实验室的宝贵机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进入实验室、跟着导师和研究生师兄们进行前沿研究,这种机会在国内大学里是不常有的。

在大二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中,听着师泽仁教授的讲解,我逐渐解开了自己从小到大对计算机工作原理未解的疑问。随着神秘的面纱被层层揭开,我发现了自己对底层系统的热爱,于是决定加入殷树导师组从事存储系统的研究。

刚加入实验室的时候自然是一头雾水,不仅对师兄们日常使用的各种专业术语感到摸不着头脑,还对未学过的《操作系统》中的概念一知半解。但在每周组会和讨论中、师兄们耐心的解答中以及自学论文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始理清了头绪。


进入实验室——赴长沙参加ChinaSys讨论会


我跟着师兄一起着手解决机器人操作系统中的一个性能问题,开启了每周码代码、读论文、写周报的循环。每次遇到难题时,我总会先想方设法自己解决,有时甚至深入操作系统内核研读代码,这个过程让我不断地触及尚未学习的领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积累了不少独特的实践经验。遇到设计或计划上的问题时,导师也会经常找我们进行一对一的讨论和指导,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参加专业会议也是一种提高的机会。大三时与课题组师兄一起前往长沙参加ChinaSys讨论会,分享课题研究状况,收获到了国内系统领域大牛的宝贵意见。

项目论文的总结过程让我对论文书写有了深刻的认识,诸如论文的架构、每一段的内容、文章中着重突出的要点。导师也会经常强调论文中应尽量避免的复杂句型、主动与被动语态的选择、以及什么样的图表才能更清晰地展示实验结果等。这些点滴都令我受益匪浅。

实验室中的研究经历让我了解到科研的不易,而系统领域的研究周期更长、出成果更难。在漫长的科研周期中,进度总会时快时慢,所以要能经受住考验、坚持不懈、“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研究中有所突破。科研中不小心会产生钻牛角尖的现象,陷入在一个小的工程问题中而忽略了大局的现象,这也是研究中需要避免的。

实验室的经历,使我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为我的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知识与经验。

06

毕业,使命继续

毕业,并不是告别。上科大的理念、情怀和抱负已经深深的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毕业只是上科大使命的延续。下一步,我将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PhD。走出校门,我们就是上科大的代表。“立志 成才 报国 裕民”-我们必将不辱使命、不忘根本,成就自己、造福社会。



致谢

时光荏苒,在上科大的四年一晃而过。这四年的生活紧张而又充实,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有幸遇见了很多良师益友。

由衷感谢上科大,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特别感谢殷树教授,他于我亦师亦友,不仅传授科研方法,也在我出国申请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还要感谢宋富教授、访问教授谢涛教授、陈浩教授,为我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很多指导。

要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石浩旻、沈喆奇、王子崟、杜嘉、秦琦、孙哲韬、胡冠洲等,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我的支持。还要感谢我的学长们:谢志强、李振扬、周杨、石嘉禾、吕文涛等,在学业上引领我更快成长。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感恩所有的遇见!



来源|荆玉琢

整编|凌子傲 徐钟灵

排版|董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