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MIT EECS)访学体验——张心瑜

Release Time:2019-06-10Number of visits:762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MIT EECS)访学体验

2016级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心瑜

  

首先感谢上科大本科生3+1海外交流计划(即大学四年中在上科大学习三年,在海外名校学习一年),给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非常宝贵的机会,能够在诸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全身心的体验学习和生活。

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众所周知的世界级名校,其理工科的本科教育在美国也是首屈一指。在上科大学习的第二年,我们的两门数学课程均采用了MIT本科课程的教材来进行全英文教学。其中一门课程是线性代数,采用的是MIT Gilbert Strang教授编写的教材。另一门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采用了两本教材,其中一本就是MIT EECSDimitri Bertsekas教授和John Tsitsiklis教授合写的教材。这也是我在3+1海外交流计划提供的众多名校中最终选择MIT的一个重要原因。

MIT的主楼

纪念MIT的创立者以及第一任校长William Barton Rogers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搬出来。从2018年暑假开始到今天,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一年的访学交流生活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最开始每天都会在无尽长廊里发现自己走反了方向,到能够抛弃地图自如地穿梭在校园里,我也真实感受到这一年来自己在各方面的成长。接下来我将从专业课学习和生活体验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求学篇

得益于上科大较高的选课自由度以及全英文专业课程的熏陶培养,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大二就修完了所有的专业必修课。这使得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流期间的选课几乎不受培养方案的限制。抱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心态,我在秋季学期选择了四门EECS系的课,硬着头皮撑到了学期末,获得了全A的成绩。接下来具体说说MIT的课程。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导论这两门课是MIT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里二选一的必修课,都是三百多人的大课,同学从低年级本科生到其他专业的研究生都有。人工智能这门课最大的亮点当属前沿讲座,邀请了MIT不同系的教授及工业界的研究人员,内容涉及神经科学、语言、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机器学习导论采用实验课来尽力避免大规模课堂与在线作业的弊端,注重表达,要求学生向助教当面解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确保大家真正理解课程内容。相较于上科大面向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对应课程,这两门课没有课程设计,编程作业主要是为了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只要实现模板里给定的函数即可,测试点也全部公开,经过上科大两年来从头写代码的历练,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

MIT著名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计算理论是一门很常规的数学课,Michael Sipser教授自己写的教材非常清晰,课上则注重讲证明的整体思路而不是拘泥于细节。习题课的助教在期中期末整理的资料也非常有用,帮我把细碎的知识点从宏观上统一起来,对自动机、问题的可计算性和复杂度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计算机语言工程这门课的Martin Rinard教授则比较风趣。他自称上的是历史课,会讲很多科技名人、知名科技公司的轶事,也会讲自己研究生涯中的故事。课时安排上,教授会每天连续上课直至讲完某一个部分,然后停课让我们写编译器项目,这样就避免了授课进度赶不上项目期限的问题。学期过半,初次使用Java的我和队友便几乎是白手起家完成了一整个编译器,后半个学期则一心扑在优化上,在期末竞速中排到了前几名。

春季学期的节奏普遍慢一些,虽然我依然选了四门课,但工作量小了很多。四门课分布在不同的院系,却还是偶尔会在不同的课上接触到同一个知识点:随机线性代数和最大化熵都用到了优化理论中的拉格朗日乘子,而信息论中的噪声信道模型能用来为语言理解建模。其中,数据分析、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中的矩阵方法是我们上科大线性代数课程教材的作者Gilbert Strang教授开的。教授虽处于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而且紧跟机器学习的理论前沿,今年一月才出版了用于这门课的新书。作业部分是教材中的理论题,部分是利用Julia的计算题,没有考试,课程设计的选题也完全自由。除了信息科学等专业课程,我还选修了计算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学导论课程,这两门课程结合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来探究人类是如何理解语言,如何习得语言。作业除了技术性的练习,还要求我们对一门陌生的语言进行田野调查。我找了一个韩国小姐姐做我的咨询对象,从收集语料数据开始,初步体验了形态、句法、语音分析的全过程,也更加体会到学科的交叉和融会贯通。

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交流生,如果不将所有的讲座和学院研讨会加入相应的邮件列表,可能就无法获得讲座信息。

  

MIT Stata CenterBuilding 32

由后现代主义建筑师Frank Gehry设计。设计师形容这栋楼是一堆喝醉的机器人一起狂欢庆祝的派对。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语言学系以及哲学系都在这栋大楼里面

  

二、生活篇

除去选课体验外,完全不在我计划之中但却对我影响极大的经历是在麻省理工学院Claire Conceison(康开丽)教授编剧、导演的《灰阑记再续》中担任舞台监督助理。自从我在戏剧系的开放日上认识了康老师,便折服于她对于中国文化和戏剧的了解。这部融合了元杂剧《灰阑记》、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和真实的中美夫妇监护权之争的剧作,让我对母亲这个主题有了很深的思考,也认识到了MIT在人文艺术上的成就。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一部正式的舞台剧,见证它在一个月之内从剧本到上台演出,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作为一月短学期戏剧实践课的一部分,我跟随剧组将这部剧带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冬季学院演出,除负责道具之外,还参与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字幕翻译。这都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剧中的五位女演员都是主修科学或工程,将戏剧作为第二或者辅修专业的。而上科大的创意与艺术学院在我交流的这一年里也开出了很多戏剧课程,这学期还有几场汇报演出,让我不禁想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无尽长廊(Infinite Corridor)

有六分之一英里长。各种建筑以长廊相连,让人可以轻易来回于各种建筑之间,以免受冻于外面的寒冷天气

  

除了校园生活外,校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MIT坐落在历史名城波士顿。在波士顿生活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拥有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学生卡,只要当周的演出有余票,就可以凭学生卡免费选座取票去听。坐在交响乐厅里,就可以完全放空自己,让思绪任意飘扬。听闻最近上科大与费城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签署了合作协议,非常开心,对结束访学后回上科大的生活又多了一些期许。

访学交流这一年来最大的感受是要包容别人的不同,更要包容自己的不同。曾经自己经常会与别人做比较,总觉得自己会得太少,追不上别人的步伐。而交流的这一年,更多的是自我定位,明白了自己无需跟别人比较,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就是进步。希望自己不要忘了在MIT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带着MIT给我的改变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