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高质量的课程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科技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培育出一批优质课程。通过精心设计、持续优化,把一门门“硬课”打造成广受学生好评的“金课”。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门课程
在B站平台上投放一年以来
粉丝数超2万人
累计播放超320万次
全站按电力电子关键字搜索--排名第二
这就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的《电力电子》课程
一、培养新一代“电气”人
电力电子是由电力、电子与控制交叉形成的学科,在底层器件与上层应用的驱动下不断发展。课程重点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非电气工程)的本科生,使其具备多学科综合思考能力。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课程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电气”人,引导其建立专业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从学科层面,电力电子是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
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了解电力电子的应用场景;
2.理解基本功率器件的特性;
3.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4.熟悉不同应用中的电能转换电路。
团队期待通过课程的不断革新,促进学科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通过宽口径培养,定制化培养一批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二、强大的课程团队支持
课程负责人为傅旻帆教授,团队成员来自智慧电气中心(见图一)。
1.团队成员中为推进科普教育建设,将思政融入教学体系中而不断努力;
2.团队成员研究领域高度交叉,为学科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充分保障;
3.团队成员研究成果丰硕,有三位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获得过上海市多项人才称号,能够保障卓越科研型人才的定制化培养;
4.团队成员获得过诸多教学、实践类奖励,多次指导本科生竞赛获奖。
图一:授课团队
三、课程特色
交叉融合
1.以国内外通用的经典教材为基础,针对授课内容进行不断优化(见图二)。
2.课程共含十四章节,分为两部分。前七章重在讲解应用中的共性基础知识:围绕最基础的电路拓扑讲清楚分析方法、元件、模型、电路衍生等概念,并注重在不同章节与其它基础学科在分析方法上的交叉。
3.后七章针对四大类基本应用场景,按照固定的逻辑链叙述,强化章节间的联系,同时在不同场景中强调与其它应用类学科的融合。
4.为保证课件风格、变量取名与电路形式的统一,课件中的2500多张图片与1200多条公式全部重新制作。在课件资源建设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图二:内容交叉融合
“网红”课程
授课人利用哔哩哔哩平台(B站),打造教学型“网红”形象。在已录制完成的慕课视频的基础上,授课人持续录制辅助视频放置于B站不同专栏。2022年以来,已近投放视频数超100个,总时长超100小时,粉丝数超2万人,累计播放超320万次,全站按电力电子关键字搜索,排名第二(见图三)。
同时,团队利用微信公众号与知乎平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投放电力电子科普文章,已获得静态科普金奖与优秀奖各一项。目前,2篇文章被学习强国“科普启思”平台收录推广,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目前,已经有多所高校与企业将B站公开视频用于教学与企业员工培训。
图三:多平台课程、科普建设
科研导向
本课程打通团队教授的科研实验室,进一步拓展育人的空间维度,深挖课堂的科研价值,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思考能力的卓越人才。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设计了科研导向型考核。课程的考核分为四个部分:平时作业(40%)、开卷考试(30%)、课程项目(20%)和随堂测试(10%)。考核点均衡分布,实现全过程考核。
为了引导学生的科研思维,课程每年提出一个具有科研难点的题目,鼓励学生做完项目后继续深入探索,需要以一篇国际会议论文的格式提交项目报告(见图四)。
图四:科研导向考核
全程育人
为了拓展育人的时间维度,学生培养不受限于授课学期。授课团队将课程中的国家战略、学科现状、最新趋势、科研难点、产业结构、专业出路等外延内容,梳理整合成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培养素材。他们将这些素材融入高中科普、本招宣讲和新生教育中,在学生心中埋下火种,通过课程修读,在后期专业指导乃至人生规划上,引导学生投入电气科学的科研工作中。
四、课程评价
该课程自2015年在信息学院首度开设以来,通过多年的不断尝试创新与反馈完善,已经初步摸索出了适应新时代下培养信息化“电气”人才的方式。
课程受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喜爱,授课人评教近五年平均分为4.9分。B站视频受到了网友的高赞好评(见图五)。该课程通过开放跨年级选课,宽口径培养,注重课堂科研实践,鼓励了一批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早期科研。据统计,所有选课学生中,40%的学生申请并获准提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
2022年课程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23年入选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授课人依托该课程,获得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地方高校正高组二等奖,获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二等奖。
图五:学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