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故事|曾子尧:你永远不会比昨天更年轻

发布者:闻天明发布时间:2023-07-19浏览次数:10


图片


你永远不会比昨天更年轻,所以做任何事情最好的时候都是现在


曾子尧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毕业去向:耶鲁大学计算机专业全奖博士

高中母校:福州一中

在校经历/社会实践/国际交流:

创管学院“创新与创业”专业辅修;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见习研究员;

驭势科技AI Lab-见习算法工程师;

发表论文5篇;

曾在上科大管弦乐团演奏长号;

宾夕法尼亚大学远程科研项目;

国家电网调控人工智能创新大赛,Top 10%(24/242);

Entrepreneurial Mindshift Program, Babs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Summer Program, Osaka University.

获得荣誉:

2021、2022连续两年获得校优秀学生;

兴趣爱好

喜欢旅行和读书,肉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喜欢户外运动,喜欢尝试各种各样自己没做过的事情。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选择”


“Decide the fate of a person is not his ability, but his choice.”这句话出自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其实高中毕业后的择校于我并不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曾接触过一些科研工作,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科研很适合我。因此,一所大学能否提供本科生进组,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就是我当时择校的首要因素。上科大作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以其极高的师生比,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满足了我对于本科阶段参与科研的所有幻想,这也是我最终选择上科大的主要原因。


我从高一就开始思考自己大学应该学什么。我一直觉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努力可以带来线性增长,但是选择可以带来倍数增长。如果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是下坡路。我高一高二学习了两年的生物竞赛,高二高三又参加了同济大学举办的2届结构赛,但最终发现生物和土木工程都不是很适合我。那个时候我每个月会阅读《环球科学》,不断地能看到AI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我渐渐被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所吸引,也很想弄清楚人们到底是怎么实现AI所具有的这些高级的功能,就将计算机作为了我的第一志愿。


我最喜欢上科大的一点就是它保证每位同学的第一志愿专业,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一直觉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有很多在其它高校就读的同学,因为被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学四年下来过得迷茫无措,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而上科大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每位学生的第一志愿,我觉得至少在专业选择上,保证了每位同学最大的学习热情。因为只有热情和动力,才能够让你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上坚持下来,取得成功。


前段时间翻看我申请上科大校园开放日的材料,发现我在自荐信里写到“我希望用大学四年探索如何实现一个能够思考的AI,从而解放人类的生产力,造福人类”,而这句话我同样写在了我申请博士的个人陈述里。可以说,对于探索未知的兴趣让我选择了来到上科大,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而上科大对于选择和自由的尊重又保证了我的学习热情,让我一直将实现能够思考的AI作为自己的动力,不断支撑我的学习和科研。


“只有承认自己是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Only by admitting what we are can we get what we want”出自美剧《权力的游戏》。入校之后,我其实一直都不是学习很优秀的那些人之一。我的数学一向不太好,代码功底也不如那些从小就接触编程的同学。我很喜欢的上科大的一点就是上科大给予了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并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虽然我经常听到有学弟学妹抱怨上科大很“卷”,但是我觉得上科大也一直在鼓励学生们错位竞争。大一的时候听江智浩老师的讲座,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成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某个领域做到前1%,一种是在两个领域都做到前10%”。后来参加创意与艺术学院(创艺学院)的讲座,学院邀请到了《银翼杀手2049》的概念设计师来做远程讲座,他也提到说“我画画不是最出色的,但是我会3D建模我的想法展示给导演看,于是导演就经常会选择我的创意”。再后来我辅修了创业与管理学院(创管学院)的“创新与创业”专业,郦光伟老师跟我们说:“现在的社会都太卷了,我们这个专业最大的目的就是教你们怎么去不和别人卷,怎么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去错位竞争。”受到上科大鼓励错位竞争的影响,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道路。时间管理领域流传着一个二八法则:你可以花 20% 的时间把一个事情做到80%,但是如果你想把那个事情做到100%的话,你需要花100%的时间,所以对我来说的话,我更愿意把我的时间用在课内、科研、健身、旅行、音乐上,把我热爱的这五件事情都做到80%,而不是把课内成绩这一件事情卷到极致。


图片

图|参加上科大管弦乐团演奏长号演出后合影


得益于上科大自由且多元的选课体系,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我的大学科研生活。我在大一入学就开始联系感兴趣的导师,并且学习相关前置知识;在大一暑假开始加入何旭明教授的课题组参与了我本科阶段第一个科研项目;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修读与科研相关的研究生课程,而把一些和科研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推迟到了大四再修;上科大提供给我们的不止校内的科研机会,也提供了与海外高校交流的平台,因为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我得以在大二下学期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Jianbo Shi教授课题组进行远程科研,而后我又先后在驭势科技AI Lab,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实习,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长学姐们合作,先后发表了5篇论文。而在最后申请博士的时候,得益于丰富的科研经历,健身带来的自律,户外运动带来的毅力和探索未知的动力,对于产业、创业的丰富的认知,我最终获得了耶鲁大学计算机专业全奖直博的Offer。


图片

图|作为共同一作完成的论文被ACM Multimedia 2022接收并受邀演讲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肉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这句话出自影片《罗马假日》。说实话,哪怕是错位竞争,我也没有把额外的时间全都匀来做科研。上科大的育人理念“立志,成才,报国,裕民”,也教导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为人类创造价值,但如果不了解社会真实的面貌,有时候就迷失学习的方向,忘记学习的目的。上科大为了践行这一点,为每位学生安排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和产业实践活动。在21年暑假的社会实践中,我来到了云南云龙。作为一个当时刚摘帽的贫困县,我们试图调研当地的产业,撰写报告,为他们提供建议,也为我们自己丰富阅历。我们还在当地的中学和孩子们深入的交流,我和其中的一些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当走出象牙塔之后,才会发现很多时候社会和你理解的不一样,每天我们都被和我们背景相似的同学环绕着,久而久之会觉得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但其实世界上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大家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唯有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认知,你才能知道社会真实的样子,才能知道你可以用你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图片

图|在云南云龙社会实践,与交流的孩子们合影


我觉得人的成长从来不只是你学习学得好,科研做得好,发了很多文章,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人的成长应该是在于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立志”和“成才”之后,只有了解了社会的真实样貌,才有可能“报国”和 “裕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就成为了我丰富认知的生活方式。高中毕业的暑假,我历时28天,在平均海拔4000m的川藏南线上骑行了2135km,从成都出发抵达拉萨。大三的暑假,在大家都在做暑研的时候,我又历时一个月,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赛里木湖和独库公路,又从新疆叶城出发,在平均海拔4500m的新藏线上骑行了2000km抵达拉萨,其中在 2天的冈仁波齐转山徒步中穿越了52km,翻越了海拔5630m的卓玛拉垭口。在大四的下学期,我在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在海拔3000m到4300m的梅里雪山山脉上徒步了5天,而后又完成了虎跳峡高路2天的徒步。在结束毕业答辩后的5月下旬,我又来到了青海,历时4天在3000m的海拔环青海湖骑行了360km。对我来说,喜欢探险和喜欢科研的动力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尝试别人此前没能做到的事情,涉足未有人抵达的领域。由于上科大提供的自由,我得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挤出充足的时间去旅行,来丰富自己的认知,理解这个社会,磨练自己的毅力,身体力行地践行“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


曾经有人跟我说过:“你永远不会比昨天更年轻”,所以做任何事情最好的时间都是现在。也希望我能怀揣着这个理念继续走下去,不负生活这上天最宝贵的馈赠,余生不留遗憾~


图片


骑行集锦



图片


左图|19年骑行川藏南线抵达拉萨(上),22年骑行新藏线抵达拉萨(左下),22年骑行抵达珠峰大本营(右下);

右图|雨崩徒步,拍摄于海拔3700m的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