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学生在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创佳绩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05浏览次数:2156

      近日,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交叉学科建模大赛(MCM/ICM)成绩发布,由我院邵子瑜老师指导的代表队共获得一等奖 一个,二等奖 个。这是我校学生第次参与这项比赛,并且第一次获得一等奖的奖项。一等奖的获奖队伍包括指导老师邵子瑜,以及三位学生:强百强、吴秉翰、和贾斐然同学。本次竞赛吸引了全球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16928个队伍,超过五万名选手参与角逐。

      MCM/ICM是由COMAP(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举办,得到了SIAMNSAINFORMS等组织的赞助,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竞赛内容涉及经济、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竞赛要求同校的三个本科生组队,在四天时间内凭借图书资料、互联网资料以及计算机程序软件,不能与团队外其他人(包括指导教师)交流,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比赛共设置6道题目,MCM共有3道题,A题为连续型、B题为离散型、C题为数据型。ICM共有3道题,D题是运筹学与网络科学,E题是环境科学,F题是政策。该项比赛注重问题解决的原创性、团队合作以及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参赛选手具备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论文写作功底,同时对其英文写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MCM中获得C题目一等奖的吴秉翰同学表明,当时看到题目之后马上就想到了元胞自动机。这种用随机的思想去模拟复杂的问题的想法,是指导老师邵子瑜老师随机过程课中所教授的,而这样的思想很快的让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当问及获得M奖的感受,同队的贾斐然同学回应到:当我告诉队友我们获得M奖的时候,队友甚至不知道M奖是一等奖。我们当时是有点惊讶的。比赛前一天的夜晚我刚完成前一学期的最后一项作业,第二天在还没睡醒的情况就和队友开始了比赛,因而并没有做好准备。由于对比赛的流程不是很熟悉,在最后还是犯了一些错误——比如C题除了答卷还要交一份信。我们最后就没交,比赛结束检查还发现Summary里存在很多乱码,以为要与奖项失之交臂了。对于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建模并交付一个不错的答卷,她认为,其实上科大的同学们在课业内已经具有了相对宽广的视野,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思想都有了一些见解。邵子瑜老师的计算机网络课就是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去分析网络,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给同学也打下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建模思想,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马上能想到用博弈的方法去分析车流的互动——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少见的角度,在搜索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只有极少数文献讨论了这种方法,而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就与队友一起去探索这种方法。而队友思想活跃,数据分析能力较强,加上互相配合好,最终也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与其他大学对该项比赛的赛前突击强化集训不同,上海科技大学学子对数学建模的感悟与知识大多来自于平时课内的积累,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带给了同学对不同领域的理解,扎实的课内任务也让学生有能力在短时间学习并完成一项新任务,进校以来无数次的团队合作使得上科大学子有了与众不同的团队精神,这次获奖也是上科大学子本身综合素养的体现。


                                                                                                                  撰稿人:贾斐然

                                                                                                                  审稿人:邵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