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自愿申请、学院初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评选
17位信息学子脱颖而出
获评2022年国家奖学金
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奋力拼搏
他们在不同的赛道上突破自我
他们热爱科研又享受生活
上一期展示了信院硕士研究生的风采,接下来我们将分期陆续分享博士研究生的故事。本期的嘉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业迪。
情况简介:张业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来自信息学院系统与安全中心宋富教授课题组。她的研究方向为可信人工智能,现已发表多篇国内外顶级期刊/会议(一作);2021-2022年度上海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得2019 年度CSC-IBM中国优秀学生奖;2018-2021连续三年获评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做计划的人,尽管计划总没变化快。”
在同学眼里,张业迪是一个很喜欢做计划的人。刚入学的她便计划在一年内修读了5门专业核心课程并且成功完成目标(专业课GPA 3.88/4.0)。本科并非计算机专业的她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快速打好专业基础,二来尽快修满学分以便于后期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在修读课程之余,她还努力完成每周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张业迪坦言,虽然在科研初期每日的工作只是阅读文献、调研领域研究现状,但对本科期间从未有过任何科研经历的她而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那时的她每日早上8点半来到实验室,晚上10点半离开。为了完成每周繁重的课程作业,她每天的时间规划都以小时来计算。张业迪觉得尽管我们难以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完成每一项任务,但是设计Timeline的过程会极大程度地减少我们的焦虑和压力,让我们更加专注高效的完成当下的工作。
“读博更像是一个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
张业迪所在的S3Lab课题组每周会进行计算机安全领域最前沿的论文解读以及研讨课学习。积极参与组内活动使她渐渐地有了一些小想法,“尽管idea还不成熟,但我的导师总会鼓励我,在一次次1v1的讨论和修正下,竟还真投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工作。”张业迪开心地说。
在连续发了3篇一作文章后,2019年张业迪被推荐前往德国萨尔大学欧洲科学院院士Holger Hermanns课题组开展学术交流。在那里严谨却又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给张业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组里的博士生们自我驱动力都极强,上班时间工作效率极高,下班后也都有着自己的work-life balance。这不禁让她反思过去一直以来只是把科研当做一种“被分配的任务”,这种自我驱动力的缺乏才是自己对科研感觉压抑的根源所在。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赴德后面对全新的理论性课题研究她进展甚微,与此同时突发的疫情打乱了原定的访问计划只能提前回国。回国后的她陷入了焦虑和迷茫,在面临着“继续坚持死磕”与“开新课题”的两难抉择时,导师宋富教授开导了她: “没有白走的路,虽然你觉得这一年是荒废了,但或许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就又会用到了。”是啊,适当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于是在导师的鼓励下张业迪转而深耕“量化神经网络的安全性”这一研究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她回国后的一年内顺利的在Computer-Aided Verification这一形式化验证领域的顶会(CCF-A)上发表了一篇高质量论文,紧接着第二篇、第三篇…
“要沉下来从小创新开始,别总想着一步搞出一个新理论,所谓的方法学或者理论都是由一点点小的创新积累起来的”,张业迪坦言在科研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好高骛远”的想法,而导师的这番话则时刻提醒着她要踏实做事。
现在张业迪正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孙军教授课题组做学术访问,对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学弟学妹们,她说,做科研一定要有颗耐得住寂寞的心、自我驱动、脚踏实地、戒躁戒骄。面对自己独立无法解决的科研问题要积极地和周围人讨论,可能他人不经意提起的某一个点就会让你茅塞顿开。最后,尽管科研是一件苦差事,但请相信研究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定会让我们收获可持续的快乐。